外交風波》我大使因「一件小事」被要求撤換 海地外長強調「邦誼不變」

加勒比海友邦海地國旗與我國國旗。(陳明仁攝)

我國2019年接連失去2個太平洋邦交國後,加勒比海友邦海地被視為中國出手的下個目標,而海地媒體近日指出,2度出使海地的我國大使劉邦治,疑因與海地總統摩依士發生口角,海地要求我國撤換大使。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14)日僅稱,劉邦治日前因公返國,大使館業務運作正常,與海地政府溝通順暢。

涉及國家主權的「一件小事」

海地外長約瑟夫(Claude Joseph)12日向海地媒體《新聞人報》(Le Nouvelliste)證實,劉邦治因「一件小事」,短期內會被撤換,「總統正在等待新大使人選,這攸關國家主權......(劉邦治)大使牽涉的小事很快獲得解決」。約瑟夫並未講明「小事」內容,據稱是劉邦治和摩依士(Jovenel Moïse)發生口角。

針對海地要求我國換大使,歐江安表示:「劉邦治日前因公務返國,大使館暫由資深同仁代理,業務正常運作,與海地政府溝通順暢,各項合作計畫持續進行。」她也說,劉邦治是資深外交人員,「工作能力和表現受到肯定......所以2度派駐海地」。劉邦治2010至2014年擔任駐海地大使,2019年8月再度出使。

總理、外長強調與台邦交不變

「我很高興有機會獲得總統(摩依士)接見,這是我2度出使海地,很榮幸再回到這」,劉邦治2019年呈遞到任國書後向媒體表示,「我對海地有些了解,這有助於我和海地人合作」。劉邦治到任後,推動包括農業技術在內的多項合作計畫,但台灣要借貸1億5000萬美元投資發電設備,不過該案仍擱置在海地國會尚未表決,而此案是摩依士2018年5月訪台的成果。

《新聞人報》引述消息指出,劉邦治涉及的「一件小事」源自於2020年1月總統官邸的一場私人活動,不過海地總理府強調,期盼看見未來與台灣的關係,比過去還要更好。「海地與台灣的邦誼不變,我們正執行強化關係的方案」,約瑟夫說,「且與台灣合作多項議題」。總理夫則稱,「這是很有趣的事......總統(摩依士)期待(台灣)新大使,結果卻是代辦與我們相處融洽」。

川普屎坑說:美國的海地移民高舉海地國旗(AP)
海地自2019年2月開始陸續有反政府示威(資料照,AP)

UN前特使也惹摩依士不開心

《新聞人報》提到,摩依士政府因台灣拒絕部份貸款,考慮轉投中國懷抱,但美國支持海地與台灣維持邦交,並要摩依士審慎考慮。報導亦稱,劉邦治並非首個與摩依士「意見不合」的外國外交人員,聯合國海地司法支助特派團(MINIJUSTH)特使佩吉(Susan D. Page)因歡迎調查「加勒比海石油計畫」(Petrocaribe),結果遭摩依士要求撤換。

「對於海地人民及海地公民社會扮演積極角色,參與打擊貪腐和躲避司法審判,我讚揚此舉」,佩吉當時表示,「他們(海地人民)的行為展現大眾堅持司法與負責」。Petrocaribe是委內瑞拉與加勒比海國家2005年合作的計畫,包括海地從此計畫獲得援助經費,但貸款由海地人民下一代償還,加上海地經歷大地震後仍未復甦,2019年2月就開始陸續有反政府示威。

64年邦誼面臨中國挑戰

我國與海地建交將滿64周年,我國總統蔡英文2019年7月進行「自由民主永續之旅」,首站就是海地,當時蔡英文過境美國紐約,與友邦駐聯合國大使會晤,包括海地駐聯合國大使聖萊依(Patrick Saint-Hilaire),聖萊依則在2020年2月18日首次訪問台灣。另外,美國國務院海地協調處長席杜(Apar Sidhu)與美國駐海地大使席松(Michele Sison),2月和劉邦治商議合作援助海地。 (相關報導: 海地大地震10周年》從滿懷希望重建到只剩絕望 總統摩依士坦言:重建窒礙難行 更多文章

至於中國,儘管與海地沒有建交,但雙方1996年簽署協定,互相成立形同準使館的商務辦事處,而近年來中國極力拉攏海地,中國駐海地代表王向陽2019年9月4日接受《新聞人報》專訪,強調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建交,明示海地必須與台灣斷交,「中海兩國目前無邦交,雙方在合作上受限,不符合兩國人民利益......若海地堅持『一中』原則,中國願建交並強化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