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中有個概念稱作「心理會計」(mental accounting)。康納曼表示,心理會計不同於實際的會計,人們經常會做出不合理的計算。他舉了一個購買劇院門票的故事為例。
假設劇院的門票一張3,000日圓,請你思考一下以下的情況。
A.你花3,000日圓買了預售票,來到劇院。這時,你遍尋不著包包裡的預售票,好像是弄丟了。那麼,你會到劇院的售票口,再花3,000日圓購買當日票嗎?
B.你沒有事先買預售票,來到了劇院。在劇院前,你發現自己在路上弄丟了3,000日圓。這時,你會花3,000日圓買劇院的當日票嗎?
若是B的情形,有很多人回答「應該會買當日票」。但換作A的情形,卻有很多人回答「不買當日票,回家去」。他們的理由是,同樣的門票不想再買第二次。理性思考一下,其實不管A或B的情形,都是損失了3,000日圓。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心理會計未必會讓你做出合理的判斷。
B的情形是,儘管掉錢令人沮喪,但有不少人會覺得:「省下用在其他用途的3,000日圓就好,既然來了,就買票看戲吧。」遺失預售票的A情形,等於購買兩次相同的票,讓人感覺自己花了6,000日圓買票看戲,而產生損失的心情。
儘管遺失3,000日圓預售票的A情形,和遺失3,000日圓現金的B情形,在錢包的會計上完全一樣,但在心理的會計上卻有差異。
損失不帶任何色彩的3,000日圓現金姑且還算好,損失了認定為「這是劇院戲票錢」的3,000日圓時,覺得自己虧大了的心情則會更強烈。
將來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你選哪一方?
以下的A和B兩種情境,你會選哪一邊?
A.現在獲得10,000日圓。
B.三年後獲得30,000日圓。
應該會有不少人選A吧?比起遙不可及的未來,人們更在意眼前的事。因為未來的事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覺得眼前實實在在獲得10,000日圓會比較有利。人類計算得失的心理,具有容易短視的傾向。
那麼,換作C和D的話,你會選哪一方?
C.現在支付10,000日圓。
D.三年後支付30,000日圓。
我想,會有很多人選D吧。想像一下3年後掏出3張10,000日圓鈔票的心情,現在支付10,000日圓應該比較不心痛,儘管如此,人還是只注意到眼前的事,「現在付10,000日圓很討厭」的心情更勝一籌。
人們在蒙受損失時,受到的心理衝擊大於有所獲得的時候,所以在損失的情況下,尤其容易短視而做出不合理的判斷。任何人都存有「想要規避眼前損失」的心理。但重要的是,在我們了解人類的心理特性後,是否能採取對策(用紙筆算一算),以抑制不合理的判斷(心理會計)。
在有所損失的局面下追求風險
人類的心理特性傾向在有所得的局面下迴避風險,在會有損失的局面下追求風險。面對得失,這一點或許可說是最重要的心理特性。
1. 有所得的局面→傾向迴避風險。
2. 有所失的局面→傾向追求風險。
以上班族的情形為例,就算是月薪較少的公司,只要每年薪水會有些許調漲,員工就比較不會想離職。雖說換了工作後,也許薪水會更高,但也有變少的風險(談妥的薪水未必會兌現)。此時,想要迴避風險的心情便產生強烈作用,人們就不易興起跳槽的念頭。
要是辭去工作,不但沒了原有的薪水,另謀出路時也可能會遭逢失敗,但如果有人認為:「反正再待下去只是減薪。」就會寧願承擔風險離職。以前的日本企業或公務員,雖然薪資不算很高,但每年都會調漲薪水,幾乎沒有人會離職。就這層意義而言,公司每年微幅調薪,會讓員工產生迴避風險的心理,因此可望有助於留住人才。
作者│和田秀樹
1960年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曾任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特別研究員,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院兼任講師、和田秀樹身心健康診所(專長抗老與企業高層的心理諮商)院長。 (相關報導: 分別給乞丐、街頭盲人歌手、服務生一點小錢…3種反應讓她感嘆:不是每個人想工作就有機會 | 更多文章 )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是文化《成大事的人懂取捨:為什麼有人永遠有聰明做法?怎麼做,可以讓我的人生不再無從選擇?》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