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的疫情,在中國、歐洲跟美國相繼失控而陷入社會混亂之下,台灣政府的作為,不能說不傑出。但是,如果現在再來一次總統選舉,蔡英文的得票會增加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為什麼?
在這個儒教社會裡,雖然有民主制度,但是傳統上對於誰是正統的執政者,依然有一套古老的認同準則。
那個古老的準則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帝制傳統。那個平定中原建立皇朝的,才是正統的政治核心。如同我們家族裡的血脈親情一般,需要永久繼承傳續。也因為這樣,就算有了投票制度,可以選擇自己認為作的最好的候選人,對於信奉儒教價值的人來說,把選票投給那個繼承中國正統皇朝的繼承人,才是一件具有道德正當性的行為。
這種行為就像,我們引進了西方的法律制度,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就算是父母也一樣。但是,實際上,父母依然對兒女有相當的支配權是一樣的道理。
受儒家傳統影響 華人世界未能實現真正「民主」
國民黨是歷史上被認同為中華民國的開創者,從歷史上看國民黨的革命建國,其實就跟各朝代的興衰更迭一樣。在大陸上他推翻了清朝,北伐東征統一了中國。雖然最後被共產黨取而代之逃到台灣來。在跟隨國民黨來的台灣的那些軍公敎及平民的心裡,國民黨就是他們那個朝代的皇室。只有這個皇室裡的繼承人,才有資格當他們的首領。
而這個有資格的人,從老蔣以血親關係過繼給了小蔣。然後出現了非蔣家血親,也非開國英雄大臣的李登輝,接掌了總統的職位。從那時候開始,我們看到了國民黨內的正統與非正統之爭。李登輝在那群撤退來台的軍民同胞心裡,就不是個正統的領導人。無論是血緣或路線都不是,雖然他也是個國民黨員。李終究被具有正統血緣跟出身背景的馬英九給趕出去了,在最不應該當總統的台灣人當上總統之後。
李登輝擔任總統後,國民黨內的正統與非正統之爭逐漸浮現。(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陳水扁當總統的那八年,國民黨的支持者心中,形同皇朝被篡位,國家被偷走了。趕走異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2000到2008國民黨的主旋律。終於2008,正統的國民黨繼承人摘下了總統寶座。重新恢復了政治統治核心跟皇朝正統繼承人合一的局面,那也就是狄仁傑說的回歸正朔。之後,那政治與心理上的衝突感才從國民黨支持者心中抹去。
到了2016,曾經相爭的正統繼承人洪與朱都無法守住總統寶座。中樞權力再度讓異族外人的蔡英文拿下,尤其蔡還曾經出士過國民黨的官員。這叛徒奪權的戲碼更是讓國民黨難以容忍。2020出現了瘋狂韓潮,試圖光復台灣,取回正朔,卻不幸慘敗。然而,國民黨支持群眾心中的那個中華正統,在兩岸交流頻繁密切之下,已經悄悄的由國民黨轉移到了北京的共產黨。以至於這次大選,已經有候選人、名嘴跟媒體堂而皇之的以共產黨代理人自居,而且也普遍得到國民黨群眾的擁戴支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中國人認同與台灣內外政治衝突的根源
|
更多文章
)
就是因為這樣,那個把中華正統繼承人資格當成最高原則,最高道德要求的國民黨支持者。在台灣的政治生活裡,國民黨支持者在選舉行為上的表現,才會出現許多扭曲奇怪的事情。基本上他們選的不是能力、也不是操守,甚至,跟候選人支持不支持民主政治,都不具有因果關係。他們只選自己人,具有皇家血統認證的繼承人,哪怕是支持中共專制,武力統一台灣的候選人,只要是國民黨的正宗繼承者,也一樣支持。這種皇家血統的認可標準,在李登輝後,斷了蔣家血統的純正性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統一中國的政治使命。
誰堅持台灣與大陸是同一個國家,誰就是有資格的國民黨繼承者。這個資格,更是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被中共趁隙而入。目前的情況是,誰最有能力促進兩岸統一?認定評判的標準只剩下一個,就是北京領導人的認可。馬跟韓都得到了認可,連與吳也有,但是看最近當選的江啟臣,很明顯是尚未確定。
江啟臣就任國民黨主席以來,尚未收到中共致電。 (資料照,蔡親傑攝)
國民黨支持者表現道德優越 凸顯自身正統性
國民黨支持者除了需要正宗正統之外,道德高度與道德優越性也是一項重要的特徵。他們自己必須對不是國民黨的人表現自己道德比較優越,而其他政黨的道德比較低落,來凸顯自己那個正統,較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就像父母為了希望孩子聽話,也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威嚴與慈祥一樣。
也因為這個需求,他們無法見容非國民黨的人,表現的有能力,表現出有道德操守,更無法忍受看到自己人不堪的一面。陳學聖建議換掉陳時中就是一個例子。對中國的隱匿疫情隻字不談,還配合對岸增加台灣人被傳染的風險,以扭轉台灣的防疫作的比中國好,而讓國民黨跟共產黨都沒面子,更失去正統道德正當性,也是另一個例子。更早之前蔡英文推動的生技產業被污蔑成貪污腐敗也是一樣。另外,明明國民黨的貪污跟買票案件超越民進黨非常多,國民黨也還是臉不紅氣不喘的指責民進黨貪腐。這些行為的脈絡都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國民黨支持群眾的政治偏好跟習慣,其實是來自歷史跟文化上的傳承,有他一定的合理性。更遠可以從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談論,為何中國在2千年前都發展出成熟完善的帝制系統?那是地理與氣候上的需要所驅動出來的結果。而源自西方的民主則是源自分散的部落、游牧民族,經歷了文藝復興、大航海、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以及工業革命後,才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礎跟可行性,也才逐漸演化出現代的世界樣貌。
仔細的回想自己所受的儒教教育,在漢人的世界裡,是沒有平等分享這種事情的。
台灣原住民留下互助傳統 與純儒家思想略有不同
在家裡是長輩分給你,宴席的時候一定是長輩夾菜給晚輩,長官夾菜給部署。表面上是客氣的表現關心,但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是要低等階級的人等待分配。那是一種類似狼群跟獅群的統治關係。也是帝制的源頭。所以,一旦受儒教教育的漢人,處在沒有尊長分配的環境下時,盡情掠奪與使用眼前的資源,是一種天生自然的行為。因為那表示,沒有大人在,拿得到的都是自己的。
儒家思想講究尊卑,沒有「平等分享」這回事。( 圖/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研之有物提供)
台灣雖然也有儒教的傳統,但是,台灣社會的互助傳統,卻跟儒教下的漢人稍有不同,台灣人普遍知道要分享,也有互相問候吃飽否,招待陌生人一起用餐的習俗。我猜測這個文化應該是原住民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台灣原住民族也是在原野裡求生跟戰鬥,沒有受過千年儒教與科舉考試的影響薰陶,許多草原部落民族也有類似的行為,台灣的社會文化因為有四百年跟原住民同婚的關係,擁有類似的習俗不難理解。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中國人認同與台灣內外政治衝突的根源
|
更多文章
)
中國這個帝制民族,之所以難以改變,在於所有人對於集中權力分配的心理需求是很大的關鍵。那算是一種囚犯困境,當所有人都在搶,自己不搶就會損失。武漢肺炎下的物資爭搶正是那樣。當中央極權消失以後,必定大亂,也難怪中國人常說不能沒有皇帝,不能沒有中央極權,就像家裡不能沒有大人一樣。因為,在中國的文化裡,就是欠缺人與人平等互惠的習慣跟文化。所有人的生活與社會活動或是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儒教的權力階級秩序之上。一旦最高的權力消失,往下的權力結構也跟著瓦解,秩序也跟著消失了,然後就是災難跟死亡。
天下分久必合的原因正是在此。然而帝制極權也必然導致資源的濫用跟無效率,那是“國家為什麼失敗”書裡説的榨取型制度,資源終有消耗到不夠的時候,不是對外戰爭擴張,就是內戰爭奪有效資源。這種循環一直都在進行中。
然而,文化的演變跟適應,有他時間上的軌跡跟路徑,傳統的擁護者更是會抵抗,退回過去,甚至也是可能的。歷史顯示,人類社會的文明,並非持續穩定的進步,而是有時進步,有時停滯,有時倒退的。
就華人,或是漢人的儒家帝制文明而言,有他一定的保守能量蓄積著,不一定能被打破,也不一定能改變成民主自由的制度。然而,這個世界已經是個天涯若比鄰的世界了,所有國家民族跟地區的發展都會互相影響,互相適應。從台灣的演化來看,民主制度在儒教帝制文化之下的抗性非常巨大,雖然民主自由被當成了一件在道德上具有正當性與優越性的價值認同。
如今全球化的世界,所有國家民族跟地區的發展都會互相影響,互相適應,「民主自由」思潮來到了華人世界,與傳統儒家思想產生火花,未來究竟會怎麼發展?(圖片取自pixabay)
「國」即為「家」的延伸 統治者以宗長自居
但是,這個文化有他更高的價值認同,就是從家族親情倫理擴張延伸到國家統治權力關係的倫理階級,那是種不成文的道德認同,類似宗教,也是文化習慣。民主,必須服務於這個儒教的道德系統,才算是好的民主。傳統衛道人士,到今天還在說,民主就是孟子的以民為主,就是這個作用。
看看下面這些罵人的成語:不肖子孫、背祖忘宗、以下犯上、數典忘祖、背恩忘義、大逆不道,都是家族式,咒罵人家背叛祖先,違背家庭倫理的詞語。而中國的帝制裡,用來攻擊其他不願意臣服於我皇的地區國家時,用的也是相類似的詞。
這就是證據,證明中國人的“國”的概念,就是家的延伸。也是親情關係為基礎的群體概念。統治者必須以所有人的祖宗家長自居,並威逼強迫所有人認他為父。
那跟西方自啟蒙時代之後,建立在以法律關係為基礎的契約論的國家觀念,政府只是暫時被授權管理國家,完全是不一樣的。然而,我們知道,來自西方的民主,是主權在民,人民是老闆股東,政府是員工或代理人。而中國人的民主想像是主權在政府,政府為父,人民為子。這是最大的差別,也是最大的困難。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中國人認同與台灣內外政治衝突的根源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