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Britain)
現在的不列顛指的是整個英國除北愛爾蘭外的領土,有時也會用來代表整個英國。原來,「不列顛」這個詞是源於羅馬時代拉丁文中的「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不過,當時「不列顛尼亞」這個字,只限於一個地理概念而已,它所指的地方是現在的英格蘭(England)和威爾斯(Wales)。早在羅馬共和末期,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征服高盧(今法國和瑞士)後,就繼續渡過英倫海峽征服這片土地,將之劃為羅馬行省,稱之為「不列顛尼亞」。
居住在不列顛尼亞的原住民稱之為凱爾特人(Celts)。不列顛尼亞被羅馬征服後一部份凱爾特人逃往北方,構成了後來的蘇格蘭人(Scottish)。留在南方的凱爾特人,則逐漸羅馬化。

其實,「不列顛尼亞」不僅是指行省,後來更衍生了另外一個意思—她成了守護這片土地的女神的名字!相傳這是源於凱爾特人宗教裡的守護女神布迪卡(Boudicca)。不列顛尼亞女神非常受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Hadrian)喜愛,他更是首個把其女性面孔刻在錢幣上的皇帝。除此之外,似乎不列顛尼亞女神也非常受後來的英國人所喜愛,英女皇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和維多利亞(Victoria),更為不列顛尼亞女神添加了不少新的意義和裝飾。
英格蘭(England)

「英格蘭(England)」,其實是「盎格魯之地(Anglo’s Land)」的意思。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時分崩離析,羅馬人從不列顛尼亞撤離。同時,來自北歐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入侵不列顛尼亞並定居下來,建立了無數小國,凱爾特人則逃至威爾斯。就此,「不列顛尼亞」逐漸變成了「英格蘭」。1066年,法國的諾曼公爵(Duke of Normandy)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帶領以諾曼人(Normans)為主的軍隊渡過英倫海峽,入侵英格蘭。他成為當地國王展開其統治,從此今天英格蘭的民族構造雛形已成。現今的英語,因同時受拉丁語和日耳曼語影響,所以語言內的辭彙比其他歐洲語言要多一倍,這是因為英文裡很多同義詞,分別由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而來。
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今天的英國,全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有時簡稱聯合王國。她之所以「聯合」,是因為在八百多年內,威爾斯王國(Kingdom of Wales)、蘇格蘭王國(Kingdom of Scotland)和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相繼與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合併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這四個國家,本身有各自的政府、議會、法制和軍隊。 (相關報導: 百萬貝殼打造的地下石窟,來歷仍是世界謎團 | 更多文章 )
威爾斯王國(Kingdom of Wales)

威爾斯(Wales)是逃避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凱爾特人定居的地方,從此與英格蘭分道揚鑣,成為威爾斯王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然而,1282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的入侵使威爾斯從此劃歸英王統治,雖然仍能保持獨立地位,但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到了1583年,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簽下統一法案(Act of Union),威爾斯王國與英格蘭合併。時至今天,凱爾特語系最後的一支威爾斯語逐漸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