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在「藝文打擊王」的馬後放炮

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照片。(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台灣藝文界的打擊王朱宗慶堪稱是人生勝利組的代表,他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顯現漂亮身影,曾經多次得到受人矚目的榮譽,包括全國十大青年、國家文藝獎……等等,也留下動人的影像與文字紀錄。年前他又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在已掛滿勳章的身體上,再披了一條豔麗的彩帶。因為屢次榮獲大獎,其帶有自傳性質的專書也一出再出,作為社會大眾的「典型在夙昔」。

蒙他不棄,在之前出版的傳記和專書,兩度邀我為他的大作作序,我推辭不得,但也受寵若驚。算起來,我寫過的「朱」文除了兩篇序文——〈經得起打擊的人〉和〈最善經營的藝術家〉,還「主動」在《文訊》雜誌上寫了〈凌波微步:朱團與朱黨〉,算是小小「朱宗慶」專家之一了。

放眼今日台灣藝文界,宗慶是少見的「能人」、「賢人」,也是福將,他的藝術成就「罄竹難書」,最膾炙人口的是:把音樂界原屬冷門的打擊樂,變成「熱門」音樂,從整團、演出、推廣,「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為國家重要品牌團隊之一。他有豪邁霸氣的一面,也有細膩貼心的一面,能廣結善緣,又能力爭上游,這點從其「求學」過程就可窺知大概。他年過半百之後,貴為全國重要樂團的創辦人、大學教授、望重一方的音樂家,而且當了國家兩廳院的藝術總監,卻仍好學不倦,「考」進台大EMBA進修,讓眼界更開闊,學識更淵博,人際關係更綿密。

不論官場、藝文界、新聞圈、企業界,宗慶知交滿天下,媒體關係尤非常人所能及,跟他有關的訊息經常成為報紙藝文版頭條新聞。他是做大官、做大事的人,能爭取任何想爭取的位置,推動他的理念,而且朝野、藍綠通吃。他的打擊樂教學中心遍佈全台,也在中國插旗,卻未見他被貼上哪個顏色的標籤。如今在帶領打擊樂企業體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仍然掌管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及其「旗下」的國家級三館一團,公私兼顧,屹立不搖,全台灣像他這樣的藝術家,很難找到第二個。

20210104-2021年為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5週年,以《泥巴》呼應一路走來不變的信念及奮鬥歷程。(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2021年為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5週年,以《泥巴》呼應一路走來不變的信念及奮鬥歷程。(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宗慶的成功與其人格特質有密切關係,他善待屬下,提攜後進,敢對欣賞的人材不次拔擢,平常勤與下屬互動,會不吝寫信或留個卡片、字條為他們打氣,這種同理心,他做得既窩心又自然。他的前半生處處是巔峰,尤其厲害的,他能把每次的巔峰當作起跑點。這些年下來,他在康莊大道兩旁熱情觀眾掌聲中華麗進場、瀟灑出場,即使沿途有些小挫折,在他強大的氣場,以及媒體兄弟相挺下,也自動灰飛煙滅。

宗慶好熱鬧,但不失優雅,如果在古代,可能就是孟嘗君、春申君之流亞。每逢一些時日,他會邀我小敘,有時是一群朋友,有時只有我跟他。有幾次我們各邀相同人數,酒桌上楚河漢界,像東西冷戰時期的華沙公約國與北大西洋公約國,雙方以酒當武器,開懷暢飲,談笑用兵。但他年輕時大口喝酒,出口「靠妖」、閉口「靠妖」,酒後四肢張開平躺在馬路上的「舊慣習」早已過去了。這些年的宗慶一樣好客,但更加慈祥、內斂,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聚場合,他除了稱頌別人的優點,不月旦人物,也不發牢騷。 (相關報導: 估疫情至多持續逾2年 朱宗慶談創團35周年:將以世界為舞台力推作品 更多文章

宗慶這番因榮獲文化獎而出版的著作——《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與前幾本書不同,是由宗慶口述,兩位寫手紀錄成書,他像述而不著的孔聖人,也像拈花微笑、不著文字的得道高僧,或傳播福音的紅衣主教,以輕鬆自在的方式大談生命的際遇,拜讀下來,我發覺眼前這位老友境界愈來愈高,尋常小事從他口中說出,好像就立即超凡入聖,處處是機鋒。

20210104-朱宗慶與筆者合影。(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朱宗慶與筆者合影。(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