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到了上班族領年終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總會有「金融業年終羨煞各產業」的新聞報導佔據版面,金融業看似光鮮亮麗,不用在太陽底下工作,每天穿著西裝筆挺,在辦公室吹冷氣、數鈔票,坐領高薪,為多數社會新鮮人的求職首選,但這樣的刻板印象或錯誤理解即將被時間淘汰。
花旗銀行全球視角及解決方案部門GPS(Global Perspectives & Solutions)曾發佈報告指出,金融科技(fintech)將大大改變現今銀行的經營模式,銀行們的優步(Uber)時刻即將到來,銀行的實體通路將被淘汰,移動設備將成為客戶和銀行之間的主要溝通「中介」。這意味著,銀行不再需要那麼多實體分行,當然也包括在其中工作的人。花旗預計,在2015至2025十年間,歐美銀行將裁員30%,數量最多達到170萬人。而巴克萊前CEO詹金斯(Antony Jenkins)甚至估計,未來10年全球銀行業需要裁減半數員工和分支機構,才能在洶湧的科技變革中求得生存。
當全球金融業都身陷金融科技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國金融業亦無法置身事外,國內銀行家數過多,過度競爭猶如毒瘤,阻礙整體金融發展,金融業鐵飯碗光景不再!獲利減少,人事成本更是隨著勞基法修正「一例一休」正式上路而大幅提升,以往金融業要求自家員工在休息日進修上課、舉辦活動,只要按時給付加班費即可,未來,將因勞基法將休息日加班費大幅提升,造成企業相當可觀的人事成本。
另外,在2017年,政府更準備讓非金融業者一同加入金融市場競爭,「金融科技創新八法」,提供業者試行金融創新商品與服務空間,將金融監理沙盒改為金融科技創新,讓金融業與非金融業都可來申請,試驗期間有刑法豁免機制,對創新、業務內容簡單業者具正面鼓勵效果。對非新金融業之新創事業及消費者,「金融科技創新八法」宛如打開金融市場的一把鑰匙,讓未來金融服務,可以更多元、更便利、價錢更親民。但對於金融業而言,尤其資本額偏低的小銀行而言,當市場熱錢都跑到非金融新創事業,小銀行該怎麼快速與之競爭?消費者是最聰明也最無情的人,服務與價格跟不上市場,終究要被淘汰!
金融業看似鐵飯碗不再,但是也有金融業仍然吃香喝辣,不只賺錢,而且一年比一年獲利更好,在亞洲獨佔鰲頭的星展銀行,於2016年併購澳盛銀行,以高於帳面價值星幣1.1億元(約25億台幣)收購澳盛銀在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及印尼5個市場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其中在台部分星展銀將一舉從澳盛銀納入53萬名主要是信用卡的客戶,整個購併案將從2017年第2季至2018年初陸續完成。可以想見,這個亞洲銳不可擋的銀行,未來會持續透過併購壯大自己的事業版圖,讓自己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屹立不搖!
台灣呢?台灣準備好了嗎?眼看金融科技創新八法即將通過,未來金融業的挑戰將更嚴峻,台灣的銀行再不自立自強,想辦法振作(諸如透過銀行整併),只想維持家族經營的保護主義,而堅決反對任何併購可能,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相關報導: 夏肇毅觀點:金融界拒絕坐以待斃的利器-金融創新科技 | 更多文章 )
*作者任職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