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牌文化雜誌《紐約客》八月十九日刊登了一篇報導,主角是中國留學生獲取新聞來源的一家「後真相」中文自媒體:《北美留學生日報》(下簡稱《北留》)。原文很快被中國互聯網原創內容平台「蓋飯內容工場」旗下的公眾號「加拿大和美國必讀」編譯,並加上了〈《紐約客》起底北留如何收取「智商稅」:全靠編故事〉的新標題。這篇編譯版文章在大陸媒體圈和留學圈迅速刷屏,更引發了人們對《北留》及中國海外留學生群體的廣泛討論。
立場遠比內容的真確更重要
《紐約客》在報導中指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首先是在美國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接觸過《北留》的中國留學生──即使自己不訂閱也會看到別人在朋友圈分享。而身在中國的準留學生們獲取關於美國資訊的方式,不是CNN或Twitter,而是《北留》。《紐約客》更起底《北留》把文章當故事寫的「捏造」過程,並藉前《北留》員工之口道出「在中國的新媒體領域,這樣的現象並不令人意外」。
所謂後真相,即被傳播的內容是真或假,不但採編人員缺乏清晰標準,就連讀者也不太關心。《紐約客》採訪一位就讀紐約大學的《北留》讀者就指出,他欣賞的是《北留》「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校園遇到偏見的報導」。顯然這家後真相自媒體也很清楚立場遠比內容的真確更重要──如果批評中國或對美國唱讚歌,就會失去讀者的喜愛。
事實上,《北留》「做慣假新聞」的操作方式,在大陸自媒體圈早就不是祕密,許多具有專業素養的嚴肅新聞人,更將其視為靠標榜「愛國」去迎合,甚至煽動讀者情緒的「不文明」媒體。
《北留》的回應,將《紐約客》文章定調為「西方歪曲報導中國」的欲加之罪,更認為《紐約客》發稿的時機,故意選在香港發生反送中示威事件後,《北留》力挺愛國留學生上街的當下,是「想給中國斷章取義抹黑」。
「被起底」也難撼動《北留》地位
不過,刊出編譯版的「加拿大和美國必讀」旋即發文批評《北留》,不該把炮製假新聞、信口編故事拉流量與「愛國」強行綑綁,更扒出《北留》的眾多黑歷史:包括用帶有色情誤導的標題報導劉強東案以及侵犯肖像權等。文章認為《北留》沒資格代表中國與中國媒體,甚至沒資格代表北美留學生。
不過難以忽略的是,《北留》的確在北美中國留學生圈內頗具影響力,即使經歷此次「被起底」,其「自媒體大號」的地位恐怕也難撼動。原因在於,《北留》的目標受眾並不太關心讀到的那些文章是否捏造,這也正是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在《看理想》節目中談到的後真相時代現象:「情感煽動比陳述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
真正讓《北留》在中國自媒體圈內出名的原因,是其熟諳如何激發留學生「愛國」情緒,並動輒為一些事件貼上「辱華」標籤的民族主義立場(當初率先指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的畢業演講「辱華」的,就是《北留》)。
用梁文道在節目中的話說,西方媒體最近的熱點是「中國留學生群體以及中國移民在西方國家,由於一些政治事件而做出的反應和表現」,所以《紐約客》選擇此刻發稿,也是為了追熱點、考察中國留學生日常接收新聞訊息的來源和管道。熱點的出現源於今年七月下旬開始,全球多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相繼發起反對香港民眾示威的「愛國示威」,過程中出現的言語與肢體衝突,透過社交媒體被廣泛傳播,其中不乏令人嘖嘖稱奇的場面。
近期備受爭議的兩次愛國示威,分別發生在澳洲和多倫多。澳洲當地各大城市的中國留學生在八月中旬齊出動,對參加和平集會高呼「Hong Kong Stay Strong」的香港留學生回以國罵CNMB,視頻傳回大陸後,讓不少網友感到無地自容,尷尬於這些愛國留學生何以在公眾場合言語粗俗且毫不赧顏。
身處自由國度卻甘留「信息繭房」
而在多倫多,則有中國留學生駕駛清一色插上五星紅旗的豪華法拉利車隊「炸街」,對參加集會的香港留學生嗆聲「窮X」。只是相關視頻傳回大陸微博後,很快被盡數刪除,看來「炫富式愛國」也並不為官方所鼓勵。
正是這些奇景,讓《紐約客》早前對《北留》的報導應時而生。這篇文章帶給大陸留學圈的感慨則是,本該擁抱開放消息來源的留學生,卻不乏許多出了國門還寧願留在「信息繭房」裡,用微信刷《北留》而不願看CNN或者動手google的人。這大概才是讓人真正悲哀的事──畢竟這些留學生身上承載中國最好的資源,與指向未來的太多期待。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戰》「美國夢」褪色?中國準留學生現在最想去這個國家!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