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無聊的課本,我們還能怎樣認識台灣歷史?魏德聖計畫這樣說台灣的故事…

知名導演魏德聖。(顏麟宇攝/風傳媒提供)

曾經,我們是大航海時代中眾國搶奪的根據地,也是連結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環節,而最近新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其實不過是再次喚醒我們對身處連結東南亞與東北亞位置的自知,同時也讓我們在看向東南亞與南亞時,想起我們共享的歷史經驗與文化資產,重建與亞洲各國的連結。

當歐洲碰上亞洲

因著對於電影的喜好,所以當來到台北工作時,就常到「特有種商行」這間特殊的小店來看「神秘場放映」。特有種商行是魏德聖導演開的一間小咖啡廳。與台北市其他千百間咖啡廳不同的是,這間店裡從店門口到店內擺滿了魏導演之前拍片時,劇組美術組所製作的道具與劇組拍片資料。各式各樣為了KANO與賽德克巴萊兩部片所製作的道具成為了這間咖啡廳最特別的擺設。店門口牆邊書架上那一排厚厚的日文漢字書,全都是KANO片中書店裡的道具書。

這個地方除了咖啡廳外,也充作魏導演的果子電影公司美術組的辦公室,以及限量搶看各種新國片的放映廳。為了鼓勵大家來看國片,咖啡廳會不定期舉辦小規模試映場「神秘場放映」,播放即將上映的國片,並邀請影片導演來與大家分享其創作理念。一向善於運作社群媒體與網路行銷的果子電影,透過這樣的小規模試映場與觀眾,將對這些影片的觀感與口碑透過觀眾的人脈網絡發散出去,也提高了這些創作者影片的可見度與觀眾對它們的期待。這原本是果子電影團隊從「海角七號」以來的行銷運作模式,現在他們也不吝將這樣的模式分享給其他導演的電影。也就是在這裡,筆者得以與魏導演有進一步的認識。

(圖/作者攝|想想論壇提供)
魏德聖導演的店裡,除了之前拍片道具以外,也畫上了新片的宣傳畫。(圖/作者|想想論壇提供)

原本筆者不過是眾多曾上電影院看過好幾次「海角七號」的小粉絲團一員;但是透過報章的報導,也對魏導演的最終夢想「倒風內海三部曲」有淺薄了解。也因此與魏導較熟稔之後,偶然在某個場合中,認識了幾位歐洲駐台的文化官員,與他們聊到了魏導的倒風內海計劃。這幾位官員對魏導演這樣的壯想非常感興趣,也讓我想到可以介紹他們認識,聊聊魏導的計畫。於是我們先後與魏導談過兩次。由此也可看出歐洲官員對魏導演身為影人的重視,以及對他新計畫的興趣與期待。

魏導演的倒風內海三部曲計畫,乃是根據小說家王家祥的故事「倒風內海」所改編。影片敘述荷蘭人抵台,直到鄭成功準備進攻台灣這段時期間的台灣歷史。但這個計劃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導演將把這段故事分為三部電影,分別透過一個荷蘭年輕教士、一個漢人海盜與一位原住民獵人的眼光來看這一段歷史,而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又被一個關鍵人物與歷史所連結起來。也因此,當我向歐洲官員們說明這個計劃時,我半開玩笑地形容:這就有點像「冰與火之歌」般的史詩片,碰上黑澤明的羅生門。而興致勃勃的歐洲官員們,也提供給魏導演一些可以在歐洲聯絡的業界人脈。 (相關報導: 從《海洋奇緣》看人類失落的海洋文明–為何我們身為海島國家,卻不再遠洋了? 更多文章

但是除了拍攝影片之外,其實魏導演心中的計畫更為宏觀:他希望能夠在台南建造一個園區,重現荷蘭人據台時,當時的生活情境,同時並在這園區持續放映這三部曲透過這樣的園區與影片放映,以及台南與高雄現有的古蹟,可以在台灣南部組成一條歷史文化走廊,讓台灣與世界的人們回顧台灣的歷史演進,從它還不是被稱為「台灣」的時候,一直到荷據、清治、日治與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