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選文》臺灣這八年,到底失去了什麼?

台灣這八年,真的變悶了嗎?

從2007年以來,我曾經五次訪問臺灣。第一次去臺灣時,我正在香港工作,很自然地以為臺灣人應該和香港人差不多。但是,當我一踏上臺灣的土地,就發現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臺灣人受過精緻的民主訓練,公民意識極強,毫不誇張地說,在華人世界裡屬第一。一次我採訪一個臺灣的小學生,問他什麼是選舉,這個才十一歲的孩子的答案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說老實話,這後面半句,在其他華人地區,即便是政治人物也不一定說得出來。就這一點,我覺得臺灣對於民眾的政治訓練絕對是世界領先的。

第二,臺灣是一個高度開放與包融的社會,最令我驚歎的是,於我居住的臺北喜來登酒店,正好可以見到前往「總統府」包圍陳水扁的人群,但是途經這一路線上班的人卻可準時抵達公司,不受干擾,彼此不同政治意見,可以在民間如此充分協調,當時我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日後看來也確實很了不起。

第三,臺灣的公務員團隊素質極高,我一度認為香港的公務員素質不錯,但是當我在臺灣體會了與台當局對外交往、宣傳、文化及臺北市政府的官員打的交道之後,發現香港公務人員過於匠氣,而臺灣的公務員團隊,則在嚴肅認真清廉之外,不乏高度的靈活性。

我當時供職的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照理說是不能前往臺灣進行採訪報導工作的,因為當時由臺灣新聞主管部門批准的可赴台的大陸媒體,只限三四家大陸中央級媒體。但是,負責審批我赴台採訪一事的一位臺灣駐港官員,在與我僅僅一次面談之後,即表示「周先生,我一定會讓你成行」。由於採訪任務緊張,他們來不及將我的證件送回香港,於是竟然安排一位負責外事的新聞局官員在臺北桃園機場的出入境檢查站等我,待我抵達之後,將證件送出,供我通關。此事令我印象極深,要知道這時還是陳水扁在臺上,兩岸關係還非常一般呢,這說明臺灣的主管官員在彈性執法、辦事方面,完全不小家子氣,大氣開明!

隨後,2008年我又赴台採訪陳雲林;2009年新年之即,我又在臺灣守候大陸一對熊貓在臺北動物園安家。可以說,每一次都有風雨,示威、遊行、抗議或多或少都有,但臺灣有關方面均可以處理得妥帖得當。一次我深入綠營包圍陳雲林用餐酒店人群採訪,身邊有不少人看到我手持的話筒,有認識的就說「這是大陸電視臺的」,當時我還有一點緊張,但是,一個多小時的拍攝,我們不僅未受任何阻擋,相反當我告訴人們我採訪結束要前往臺灣東森電視臺傳片子時,人群居然立即讓出了一條道路,讓我們可以順利離開。我一邊離開,一邊激動地想,這片土地太有希望了!

但是不久之前,我再次訪問臺灣,除了一絲心酸之外,總是湧在眼前一個詞:蕭條。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臺灣的人口在不斷減少,臺北大型百貨公司裡的顧客比起八年前明顯稀鬆了起來,那些曾經塞滿人流的特色街道裡,除了略顯突兀的大陸旅行團外,人也不多;到了台中、高雄就更是如此,熱鬧的只剩下那些高高飄揚的各種競選旗幟,而這也更顯示出了城市的冷清。 (相關報導: 高等教育困境?東吳社工所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更多文章

根據臺灣中研院的報告,臺灣已經成了一個老年化加外流型的社會,並且還有非常突出的人口結構問題,男少女多就是一個特徵。我認識的臺灣好朋友,大多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政治精英,他們均選擇了在台堅守,但是他們對於臺灣經濟的前景,卻並不看好。一位臺灣的經濟學家對我說,如果將臺灣僅比作大陸的一個省級行政單位,GDP總量甚至不如大陸中部的河南省,被一直仰視臺灣的福建省超過也很快了,臺灣在經濟上不僅奇跡不再,而且連常態都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