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爭奪人工智慧(AI)發展領導地位的激烈競賽中,南韓自己覺得、很可能面臨被拋在後頭危機。事實上,之所以有這種危機感,是因為AI晶片製造商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不久前剛剛宣佈,將在台北設置總部,並打造首座AI超級電腦,同時在台灣投注更大資金與經歷,專注晶片設計和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研究,因為這個計畫,讓韓國媒體嗅到不小危機感。
《中央日報》21日社論提到,輝達這個計畫並不只有自己一家企業,同時還結合官方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STC),以及台積電(TSMC)與鴻海(Foxconn)一起合作,要讓台灣轉變成能夠自給自足的AI生態系。《中央日報》同時也特別點出,台灣與大多數國家不同,它們已經擁有從半導體設計、到硬體製造的強大供應鏈,知名的AI處理器製造商聯發科(MediaTek)、AI伺服器製造大廠廣達(Quanta Computer)和緯創資通(Wistron Corporation)都是來自台灣。
As Taiwan rises as an AI hub, South Korea faces urgent calls for reform to escape stagnation and reclaim its future amid economic and social challenges.#Taiwan#AI#SouthKorea#Tech#Economyhttps://t.co/d8rahOGiuh
— The Chosun Daily (@EnglishChosun)May 22, 2025
就連黃仁勳自己,也在公開發言中認證這一點,「如果沒有150家台灣廠商,建立成完整生態系,輝達的設計也不可能轉化為實際產品。」
南韓基礎設施不足,恐淪為代工角色?
台灣此時的崛起,為正在進行的美中AI競爭,增添新的複雜因素。但南韓媒體卻認為,自家企業在這場競爭中的地位,似乎愈來愈不明確,即便不少韓國科技大廠,在高頻寬記憶體(high bandwidth memory)等領域,依然保持高度領先地位,但綜觀該國國內的整體AI基礎設施,特別在設計、軟體、封裝、資料中心和電力供應方面仍然有諸多不足。《中央日報》在文字中透露,對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K海力士(SK hynix)的擔憂,害怕這些南韓企業會在未來全球AI供應鏈中,因為「不足」而淪為分包代工的非主導角色。

韓媒文章還抨擊,即將在6月初登場的總統大選,雖然候選人提出政見、喊出與人工智慧產業相關的口號,甚至給出一定比例的承諾,但卻看不到真正可行或整體的戰略整合規劃,與輝達此次在台灣的規劃形成鮮明對比。韓國媒體透過文章對未來執政黨喊話,該國需要的是全方面且完整的規劃藍圖,包含鬆綁法規、強化電網、增加研發人才培訓等配套,以及增建必要基礎建設,這些都需要產官學多方共同合作才能達成。
目前南韓正面臨著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如能創造與拉緊AI熱潮,勢必對改善產業與經濟前景有不小幫助。《中央日報》透過社論向各大黨喊話,希望新任總統能給出具體且實用的戰略規劃,讓南韓能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競爭力,同時利用自家優勢與能力,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性,別讓台灣這個對手專美於前。
(相關報導:
在川普威逼台積電之後,「矽盾」還在嗎?德國媒體:黃仁勳力挺家鄉安全,輝達是台灣「矽盾」新核心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