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二十九,春節剛過,年味猶存。明天,告別正月,寒冬漸次遠離,又是春暖花開、充滿希望時節。隨著節氣腳步,台灣政壇也出現類似景象。蔡英文總統聲望臘月腰斬,過完年,枯木逢春,離奇的轉變,可喜可賀。
「枯木逢春」一詞,出自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稀有」。』足見,自然界枯木逢春,世間稀有;政治上,亦如是。一國總統聲望枯木逢春,國人當額手稱慶;主政者更應珍惜,痛改積習,掃除積弊,福國利民,不負民之所託。
密切關注台灣政壇動態的人,這幾天應該都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總統府決定將原本每週一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改為不定期召開。這個改變,非同小可,值得一談。總統府第一次「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始於去年10月3日,蔡總統會中親自拍版「一例一休」政策,並急急如律令,要求立法院限期完成。「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推出當然有其背景,但推出後引起來自政界、法界、學術界、知識界的各種質疑。

記得去年十一月我曾在「當前蔡政府決策系統的四個問題」一文中提出了我的看法,「關於「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蔡總統自10月3日開始召開每週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至今已開了六次,每次開會都由總統親自拍板,然後總統府發言人對外宣布,目的說是為了提升行政效率與效能。儘管初期民調顯示,多數民眾歡迎此一作法,但民眾為何歡迎此一作法?其心理背景,不就是在此之前,新政府多次給人民決策反覆的感覺,以及遇事猶豫不決的觀感所致嗎?人民期盼新政府劍及履及,掃除積弊,勇於任事,這可以理解;但,人民選出的總統也必須遵守法治、服從憲法,即便現行憲政體制有其內在問題;否則,若因現行憲政體制與總統個性不合,動輒便宜行事的結果,就是總統經常要冒著跨越憲政體制的紅線指揮政府體系,這就形成了另一個嚴重問題。此外,每週一次的最高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已明顯面臨議題瑣碎化的現象。當二級或三級機關就可以處理的問題,例如都更、中生納保等,都必須由總統親自拍板時,這個政府的運作顯然出現了極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癥結,也呼之欲出了。」
實施五個月、每週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如今嘎然而止,相當程度上應驗了我的先見之明。其中特別是三方面:一、總統親上火線決策,必直接承受民意責難,所以聲望持續大幅下滑;二、總統權壓行政、立法兩院,有嚴重違憲之虞,社會難以接受;三、會議過于頻繁,必造成議題瑣碎化,幕僚疲於奔命,最後會開不下去。
當「總統決策風格」(Presidential decision-making style)儼然成為蔡政府整體運作不順暢的關鍵因素時,改變「總統決策風格」就成為蔡政府救亡圖存的不二法門。「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喊停,是一個好現象,顯示最高當局還有反省檢討能力,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民之所幸,未來依然可以期待。 (相關報導: 蔡英文聲望起死回生?游盈隆:如枯木逢春,相當離奇的轉變 | 更多文章 )
與「總統決策風格」有關的另一個大問題,無疑就是「國是會議的迷思」。我在拙作「當前蔡政府決策系統的四個問題」一文也提到所謂「國是會議」的問題,「蔡英文總統極為重視所謂的「國是會議」,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事。目前已經預告了兩次「國是會議」的召開,一是國民年金,一是司法改革。追根究柢來看,「國是會議」本質上是威權統治時代的產物。比方說,1990年在野百合學運後,時任總統兼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藉召開「國是會議」來回應社會要求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呼聲,打擊抗拒改革的國民黨守舊派勢力,是最好的例子。「國是會議」由總統主導,成員通常難具代表性,會議決議又往往成為最後最高的決議,再交付行政與立法部門執行,在威權轉型時期或許有其必要性,但在今天已經民主鞏固的台灣,形同總統公開挾外力破壞「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憲政傳統,不但矮化行政院,也矮化立法院,問題相當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