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蔡英文最近完成為期10天的歐洲訪問,《日經亞洲》認為此行展現了台灣對抗中國孤立壓力的堅定決心,並強化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蔡英文雖然在去年卸下公職,仍以重要政治領袖的身分,積極推動台灣的國際參與。
蔡英文5月10日自立陶宛展開行程,會晤前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前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及多位國會議員。蔡英文也前往丹麥的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主題演說;拜訪英國國會時,除了在上議院發表演說,並與下議院議長霍伊爾(Lindsay Hoyle)會面。此外,蔡英文還分別在維爾紐斯大學、劍橋大學及她80年代攻讀法學博士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舉行公開演講。
蔡英文在LSE演講時警告,全球正處於「充滿不確定與不可預測性的全新地緣政治格局」,強調民主國家必須重新分配安全責任,歐盟也日益意識到需提升集體安全能力,目前的貿易衝突則正在挑戰數十年來的國際貿易規則與秩序。《日經》指出,這次歐洲行是蔡英文去年10月訪問捷克、法國及比利時後的又一次突破,她也是首位造訪歐洲議會的台灣前總統。作為台灣首位女性領導人,蔡英文卸任時依舊保持很高的民調支持度。
《日經》並不諱言,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邦交國數目從22國減至12國,但台美、台日、台英等實質關係卻顯著深化。2023年,英國與台灣簽署具指標意義的貿易協議,成為首個與台灣簽署此類協議的歐洲國家,並向台灣出口關鍵科技、譴責中國軍事騷擾,力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中國大使不能去的地方,蔡英文能去」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執行董事裴倫德(Luke de Pulford)指出:「台灣對英國來說是重要貿易夥伴,關鍵不只在於規模,更在於台灣供應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蔡英文此行填補了高層交流的空白,因爲「繁複的外交規則及北京打壓」阻礙台灣高層官員訪英。裴倫德強調,蔡英文能訪問英國國會,這是中國駐英代表也無法進入的場所,意義非凡。
蔡英文19日也在英國國防暨安全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論壇發表演說。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國會因中方制裁英國議員,同樣決議禁止中國大使進入國會。
「台歐深化合作契機」
歐洲聯盟(EU)駐台灣代表谷力哲(Lutz Gullner)19日在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上強調,台灣是歐盟志同道合的夥伴,歐盟對台投資規模甚至超越美日總和。隨著美國川普總統第二任期的不確定性升高,蔡英文此行被視為台歐深化實質合作的良機。 (相關報導: 川普猛提「第51州」讓美加關係急凍,北京趁機伸出橄欖枝?加拿大總理卡尼強硬抗美,渥太華的「新三角習題」何解 | 更多文章 )
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表示,蔡英文此行成功展現民進黨政府維持穩定與延續性的能力。至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將賴清德總統比喻為希特勒,引發歐洲外交官反彈,凸顯民進黨與在野黨在國際形象上的差異。葉皓勤也建議,台灣與歐洲應持續推進產業及投資等實質合作,「跨大西洋關係因美國政局變動而高度不穩,台灣可把握難得機會,對歐洲釋出明確政治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