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賺錢為何這麼難?專家:2023年想獲利,請你先破除這些投資迷思

投資並不如想像中輕鬆,市場上任何普遍的說法,都需要再三驗證。(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我們想讓你知道:知名投資人楊禮軒過去在大學任職教官,透過精選個股,9年來資產翻了24倍,於41歲提前退休。面對景氣一片慘淡、投資人開始亂了陣腳,楊禮軒提出4大常見迷思,並提醒我們:不想成為股災受害者,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先深刻投入時間了解自己手上的標的。

想賺取超額報酬 有些道理要刻在心上

還在大學任職時,2014年3月的某一天,我的長官洪學務長很緊張地跑來跟我說:「剛剛我去銀行,銀行行員跟我說,指數會跌破6,000點耶(當時指數在8,700點)!」他知道我長期投資股票,於是勸我趕快把股票賣了,時隔8年,不但指數沒有跌破6,000點,反而最高還一度站上18,619.61點。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投資的道路上,會有人不斷地善意提醒你,並且給你意見,但是,也許銀行行員是跟你打屁閒聊,找個話題隨便講講,只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之後再一傳十、十傳百⋯⋯如果對自己的投資沒有深入了解,聽到這些小道消息與建議,很容易會影響自己的投資決策。

不想再當賠錢輸家 破除理財盲點

近年來股市屢創新高,於是我的粉絲團進來了很多新朋友,有不少人開宗明義請我介紹好股票給他,甚至還有人想要賣房子,押身家,我總是建議他們,別急著進市場,也不要急著為自己的錢找出口,先大量閱讀相關的投資理財書籍,提升自己的財商知識,這樣才能夠評估自己適合哪一種理財方式。

把錢放在股票投資,也不是人人都賺錢,或者套句市場的「82法則」─有80%以上的投資人,最終都會賠錢出場。在股市想要有超額報酬,該怎麼做呢?在十幾年的投資生涯中,我所接觸到的投資人往往有一些的迷思,這裡就分享給大家。(延伸閱讀:為什麼軍公教是最適合投資的一群人?)

迷思1:太過重視月營收增減

月營收的增減一般來說與獲利呈現相關連動,但是,如果你以為這是絕對,很容易落入市場的圈套。

常見的新聞手法是告訴你公司營收大增,讓投資人以為獲利勢必爆發,以我手裡的一檔個股大豐電(6184)最為經典。2015年1月,財經媒體發布大豐電營收大增98.8%,讓投資人以為撿到鑽石,事實上,是因為2014年12月1日大豐電買下轉投資的台灣數位寬頻有線電視這家公司所有股權,所以自12月1日將營收併入合併營收。

大豐電(6184)2015年第一季財報附註(圖表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大豐電(6184)2015年第一季財報附註(圖表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台灣數位寬頻本來就是台灣大的金雞母,併入大豐電合併報表後,股本增加近1倍,營收增加1倍也是正常的,於是很多投資人隨著跨區經營的利多消息進場,大豐電股價攀到61.2元的高點。事實上,在2015年大豐電獲利因為跨區經營的殺價競爭,逐季衰退,但是投資人只看到營收增加就勇敢追價,隨後2015年第1季財報揭露,可以看到大豐電單季營收年增92.11%,EPS卻僅成長9.85%。

大豐電(6184)2015年第一季損益表(圖表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大豐電(6184)2015年第一季損益表(圖表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所以看到市場一家公司營收增加的消息,你應該先去確認營收增加的原因,是否和股本增加、取得轉投資公司控制力而納入合併報表等因素有關,這些都可以從財務報表附註或者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 (相關報導: 美國出招恐讓「矽盾」出現裂痕!《外交政策》刊文警告:晶片大戰與高耗能的台積電,都讓台灣更危險 更多文章

迷思2:市場具獨占性可隨意漲價

很多人以為製造商在市場具有一定的市占率可以任意漲價,想賺多少就賺多少,這是不了解貿易商在市場的角色與運作機制,好比2015年11月國內高麗菜價格,在零售市場大漲到1顆200∼300元之譜,於是貿易商就從東南亞地區進口高麗菜來台販售。只要加上運費跟關稅等相關費用還有利可圖,貿易商自然會跳出來賺取這個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