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填鴨了,4C 才是王道:《21世紀的21堂課》選摘(3)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

事實上,西方自由主義教育的理想,在幾百年來一直是如此;但在今日之前,甚至許多西方學校也從未認真加以實現。教師只是把資料硬塞給學生,再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出於對威權主義的恐懼,自由主義的學校反而特別害怕教學生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本領,而認為只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加上一點自由,學生就會創造出自己的世界觀;就算這一代學生還沒辦法消化一切、打造出一個有頭有尾有意義的故事,未來也總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消化這一切。

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們在未來這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將會影響「生命」本身的未來,而我們只能依據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來做出這些決定。如果我們這一代無法對宇宙有整體的認識,人類的未來就等於只能依賴隨機的決定。

除了太強調提供資訊,大多數學校也太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分方程式、用C++ 寫電腦程式、判斷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講中文。然而,由於我們並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們可能投入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怎麼說中國話,但可能到了2050年,AI 比人類更會寫程式,谷歌翻譯程式也能讓外國人就算只會說「Ni hao」(你好),也能近乎完美的用國語、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所以,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創意(creativity)。191 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想跟上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隨著改變的腳步加速,除了經濟將會大改變,就連「做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早在1848 年,《共產黨宣言》就聲言「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只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講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而到了2048 年,或許智人的身體構造和認知構造也會煙消雲散,或是散成一片雲端的資料位元。

1848 年,幾百萬人失去了鄉間農場的工作,遷移到大城市,改到工廠裡上班。但他們到了大城市之後,大概性別並不會改變,也不會忽然多個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間紡織廠找到工作,就能在這個行業待上一輩子。 (相關報導: 【Gene思書齋】掌握科技未來的三組關鍵字: 機器、平台與群眾 更多文章

然而到了2048 年,人類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遷移到網路空間、流動的性別認同、以及電腦植入裝置所帶來的新感官體驗。就算你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新工作,譬如為3D虛擬現實遊戲設計最新的時尚流行,但可能只要短短十年,不但是這項工作、甚至是所有需要類似藝術創意的工作,都會被AI 取代。所以你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交友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二十五歲的異女,住在倫敦,時尚業」。但到了三十五歲,就變成「年齡調整中,非特定性別,新皮質活動主要在『新宇宙』虛擬世界,人生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時尚設計師未曾踏足的境界。」再到了四十五歲,就連約會和自我定義,都成了過時的概念,只要等待演算法幫你找到(或是創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還想要從時尚設計找到人生意義嗎?現在演算法的作品已經比你強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顧你在十年前最滿意的作品,只會讓你覺得丟臉到無地自容,再也沒有半點自豪的感受。而且你也才四十五歲,後面還有好幾個十年,等待你一再大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