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的「四方安全峰會」
根據最新的消息指出,繼今年2月中以視訊方式舉辦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後,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幾日前首度證實,於3月12日,以美國為首,將與其他三國舉辦首度「領導人級別」的四方安全對話。這一消息出來後,震驚各國。畢竟,這可是四方安全對話自2017年恢復後,首度以「領袖」級別舉辦。
2017年時,四方安全對話於馬尼拉「復活」,當時各國僅僅只有工作官員級別,但隨著這安全對話的目標逐漸明確、相同利益逐漸浮上檯面,各國於2019年首度將層級拉高到部長級的層次。但無論是去年10月仍在川普政府下的四方安全對話,又或是幾個禮拜前的各國外長的視訊峰會,在象徵性的「意義」上來說,可能不及這次將由各國元首出席的「四方安全峰會」。
美國對中態度逐漸明朗成為四方安全對話一大助力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分別公布的「暫行國家安全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ty Strategic Guidance)與「八大外交優先事項」,都將中國視為威脅與改變美國或世界最大競爭挑戰。不僅暫時定調國安團隊戰略主軸,也確立美國對中國「競合」的態度。
從拜登第一份暫行國安戰略指南的內容提到:「中國是唯一一個國家,有能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能力,對穩定和開放國際社會持續提出挑戰的競爭者(competitor)。」而布林肯也在他的首場外交演說中,將中國形容為美國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

從上兩段可看出,拜登政府對中態度已經逐漸「明朗」。美對中未變的強硬態度,及中國整體國力的抬頭,都是我們認為拜登政府繼續推動、維持四方對話的兩大原因。
即便如此,後續四方對話在軍事或經貿上的合作仍值得觀察,畢竟四方安全對話最令人詬病之處,就是從未簽署任何共同聲明,或是實質上的軍事協議,使得其影響力是「象徵性」大於「實際性」。
美國「亞洲疫苗專案」vs. 中國「疫苗外交」
消息指出,美國希望透過這次四方安全對話,與其餘三國合作產出專屬亞洲地區的「亞洲疫苗專案」。自2020年6月中國逐漸走出疫情陰霾後,大肆向世界各國展開「疫苗外交」。如今,歐、亞、非三大洲都能見到中國疫苗的身影,可見中國疫苗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東南亞國家像是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等等,都訂購來自中國的疫苗,顯現出中國在亞洲疫苗外交的成功。
對於美國來說,如能透過四方對話建構由美國帶頭於亞洲區域的「疫苗外交」,不但能深化在亞洲地區的軟實力影響,也能透過疫苗,讓區域內的盟友經濟逐漸走回軌道。此外,根據我們的評估,美國不只希望利用這專案來幫助此區域的國家,更要利用此計畫來團結四方對話的成員國。 (相關報導: 柯文哲、鄭文燦獲邀美國商會演講 他分析美方對「這件事」也感興趣 | 更多文章 )

四方對話從成立後,起初因印度、澳洲於國家利益衝突,不願參與四方對話。釋放出「錯誤訊息」惹怒中國,進而被中國以經濟方式制裁。因此四方對話一度在2008年停止。但是,美國正利用這個「非軍事」的計畫團結成員國,用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來抗衡中國於此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