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通知戰爭部長史汀生動用這件武器」 廣島原爆75周年的歷史解讀與爭議

2020年8月6日,廣島原爆75周年(AP)

今年是廣島原子彈爆炸75週年。二戰中的主要國家俄羅斯,中國,美國對當初的核爆及紀念活動的看法各有不同。

1945年8月6日,美軍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擲了原子彈,造成約14萬人死亡。3天後美軍又在長崎投擲了第二顆原子彈,造成7萬4千人死亡。兩周後日本投降。

每逢這個歷史上首次使用原子彈的週年日到來,廣島都舉行活動紀念核爆受害者,提醒世人核武的恐怖,發出世界和平呼籲。

關於美國投擲原子彈的歷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讀。對瀕臨戰敗邊緣的日本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是否正當,也一直是個存在爭議的話題。

Lanterns float on a river in Hiroshima
Getty Images

杜魯門日記:它似乎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東西

杜魯門在1945年7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從現在到8月10日之間要對日本使用這件武器(原子彈)。我已經通知戰爭部長史汀生(Stimson)動用這件武器,目標是軍事設施,軍人和水兵。即使日本人是野蠻人,冷酷無情的狂人,但我們作為為世界共同利益考慮的領導人,不能把那個恐怖的炸彈扔到舊都(京都)或新首都(東京)。他(史汀生)和我都同意,目標將是純軍事性的。」

杜魯門還寫道,「我們將發出警告,要求日本投降,挽救生命。我肯定他們不會那麼做,但我們會給他們機會。對世界來說慶幸的是,希特勒那伙人和史達林沒有發現原子彈。它似乎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東西,但能成為最有用的東西…」

1947年史汀生寫道,使用核武器導致戰爭結束,避免了美軍進攻日本本土,令雙方減少了數以百萬計的不必要死亡。這種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縮短戰爭,避免更大的傷亡的說法成了美國的主流敘事。

在廣島的美國遊客曾對BBC記者說,「美國進行了巨大的科學努力,結果是核爆迅速結束了戰爭。」

BBC駐東京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還指出一段少為人道的史實,即美軍已經準備好向北馬里亞納群島的美軍基地部署更多枚原子彈,美國準備在日本沒有投降前繼續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Mushroom cloud over Hiroshima on 6 Aug 1945
Getty Images

史達林宣戰導致日本防禦崩潰

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後,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開始在遠東進攻日軍後的第二天,美國在長崎投擲了第二顆原子彈。

在1945年英美蘇在雅爾達會議上商定,蘇軍在德國戰敗3個月後投入對日軍的作戰。德國在1945年5月投降,8月初蘇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150萬蘇聯和蒙古軍隊進入日軍控制的滿洲國,蒙疆,朝鮮半島北部,擊潰了日本關東軍。

華西列夫斯基認為是蘇軍進攻導致日本投降。他還說「大規模殺傷日本城市居民」沒有任何軍事上的必要。他認為美國投擲原子彈是對蘇聯實行冷戰的開始。

美籍日裔歷史學者長谷川毅(Tsuyoshi Hasegawa)也認為,美國投擲原子彈並非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史達林8月8日對日宣戰,蘇軍在大陸擊潰日軍是主要原因。

長谷川毅說,當時日本本土防禦的戰略主要是抵擋來自南部的海上攻擊。蘇軍在中國東北擊潰關東軍令日本在北面無兵可用,導致了日本的戰略崩潰。 (相關報導: 「他唯一流露的悲傷,是緊咬著下唇微微滲血」教宗年節卡片的主角:長崎原爆男孩 更多文章

俄羅斯在廣島長崎核爆問題上表達了更同情日本的立場。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曾說,目前的美日同盟關係令歷史真相得不到澄清,美國從未對投擲原子彈對日本道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