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19日的美中阿拉斯加會議,本來未嘗不是美中關係改善的契機。然而,中方代表楊潔篪和王毅那種充滿「爆點」的表演徹底把美中關係推向另一方向。在本來應該是簡短的開場白中,楊潔篪發表長達將近20分鐘的演説,像訓話一樣給美國代表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上了「中國第一課」。
楊潔篪的「訓話」應該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個是本質上的,即中國的戰略目標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透過那套「新型大國關係」之類的掩飾,楊潔篪的講話把「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核心思想在於「已經可以平視世界的中國」,不再承認「美國式的民主人權自由價值觀」,也不會再遵守美國制定的國際規則,宣告了中國式的價值觀和中國制定的國際規則將對之發起挑戰。
一個是方式上的,即中國將會主動出擊,用「戰狼外交」爭奪世界話語權。在中國國内,楊潔篪那些「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説話」等戰狼式語言,瞬間點燃了中國的民族主義熱情。據說無論楊潔篪還是王毅,早年都是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前幾年,王毅從在加拿大回應記者發問時那一句「你去過中國嗎?你了解中國嗎?」開始變身戰狼,現在,「最後一個君子」楊潔篪也最終不能免俗。
戰狼外交正式成爲中國新時代外交標準
頂層如此,下面就更不用說了。外交系統的各個「惹火尤物」爭相與西方國家罵戰,内有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要「戳瞎五眼集團的眼睛」,外有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指責法國學者為「小流氓」、「(外國)瘋狗太多」。言語之粗鄙與攻擊性之強烈,與外交人員的傳統要求背道而馳。如果說,戰狼外交此前即便在國内還頗受爭議,那麽到了現在,隨著楊潔篪也淪陷,它就正式成爲中國新時代外交的標準了。
從氣勢而言,中國雖客場作戰卻通過突襲式的訓話在會談中佔了上風。然而,如果從國際形勢分析,中國可能「賺了面子,輸了裏子」。
在阿拉斯加會談前,美國民主黨政府對中國政策還沒下定決心;阿拉斯加會議斷絕了民主黨的退路,雙方已拉破臉,民主黨即便幻想回到過去,也幻想破滅了。
首先,美國民主黨政府只能把心一橫,繼續與中國全面對抗的龐佩歐路線。在阿拉斯加會談前,美國民主黨政府對中國政策還沒下定決心。布林肯此前把美中關係定位為「競合敵」關係──應該競爭的就競爭,可能合作的就合作,必須敵對的就敵對。但什麽是應該競爭的,什麽是可能合作的,什麽是必須敵對的,仍然不無討論餘地。阿拉斯加會議斷絕了民主黨的退路。美國兩黨中,民主黨更重視價值觀,共和黨則更注重實際利益。正如布林肯所言:「(美國)重返世界,為價值而起立」。現在中國不僅利益上寸步不讓,還在價值觀問題上要顛覆美國主導打造的那一套,雙方已拉破臉,民主黨即便幻想回到過去,也幻想破滅了。
(相關報導:
五角大廈前高官透露「共軍犯台」兵推結果:開戰數分鐘內台灣空軍遭殲滅,美軍不見得能扭轉戰局
|
更多文章
)
其次,中國在價值觀上的立場與強悍態度直接幫助了美國拉幫結派。這同時反映在廣度和深度上。在廣度上,以前美中矛盾主要是地緣政治的,美國可拉攏在地緣政治上直接受中國壓力的國家,如「 印太四角」中的印度、日本、澳洲等,但遠離中國的國家如歐盟與英國,卻總希望游走在兩個陣營之間。在川普時代,歐盟更被中國那些「人類命運共同體」、「支持多邊主義」、「堅持全球化」等甜言蜜語所醉倒。
中國扯下溫情面紗促成美歐抱團抗中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訪歐洲,美歐達成共識抱圍一起抗中,右為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如今中國在價值觀和國際規則上對美國的挑戰,無情地扯下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不直接在地緣政治上受壓但在價值觀問題上無法退讓的歐洲國家也推向美國一方。除了對美中爭霸局勢舉足輕重的歐洲,也包括了尚有帝國餘威的英國和一些英聯邦國家如加拿大、紐西蘭等。
阿拉斯加會後布林肯立即出訪歐洲,與北約和歐盟高級官員會面。在布林肯與歐洲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波奈爾(Josep Borrell)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雙方罕有地把中國提到聯合聲明的第二段:「認識到與中國的關係是多面的,包括合作、競爭和系統性對抗等元素」,正好對應布林肯的「競合敵」表述。雙方還表示將聯合起來重新發起與中國的雙邊對話。這正式宣告美歐在對中問題上達成「抱團」。
阿拉斯加會議對中國而言這是歷史性的,是中國第一次「平視美國」。但在現實政治中,卻讓美國下定決心,還讓美國更好地抱團對付中國。
在深度上,對涉及地緣政治的國家而言,這更有利它們把合作擴展到地緣政治以外的面向。如在此前的Quad四方安全對話峰會上,各方除了討論如何調整供應鏈之外,還提出支持印度生產疫苗以對抗中國疫苗外交的計劃。對涉及價值觀(和國際規則)的國家而言,也有利它們把合作擴大到地緣政治上。如英國表示重返亞洲,德國和法國也都表示會派戰艦到南海航行。最近,更傳出美國和英國計劃推動「西方式的一帶一路」,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這將更深入地整合「抗中大聯盟」。
總之,阿拉斯加會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中國而言這是歷史性的,是中國第一次「平視美國」。但在現實政治中,卻讓美國下定決心,還讓美國更好地抱團對付中國。以美國為核心,包括五眼集團、Quad、北約和歐盟的抗中聯盟呼之欲出。
新疆棉掀愛國熱潮堪比2012年釣魚島
外商拒用新疆棉在中國引發抵制風暴,中國足球最大贊助商Nike也遭網友扺制。(中新社)
在布林肯出訪前後,對新疆人權問題的爭議開始蔓延至歐洲 ,充分説明了爲何歐洲國家無法在價值觀上退讓。去年,美國率先把中國在新疆建立再教育營的政策定性為「種族滅絕」,並在去年制裁一系列涉及新疆事務的中國官員、實體和企業。歐洲自稱比美國更重視人權問題,但步伐比美國慢。到了今年二月,在加拿大國會也開始把新疆事件定義為種族滅絕後,歐洲也不得不跟上。荷蘭議會率先通過把新疆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歐洲議會在3月22日宣佈,通過歐洲版《馬格尼茨基法》對中國四名官員實施制裁。這是八九六四之後,歐洲第一次就人權問題制裁中國。美、加、英隨後加入制裁,澳洲和新西蘭則在旁聲援。
更有甚者,中國官方媒體還把去年瑞典公司H&M表示不使用新疆棉的聲明的舊事挖出來,指責H&M「吃飯砸鍋」,在國内掀起反H&M的「支持新疆棉花」運動。運動迅速波及到其他不使用新疆棉花的西方品牌,包括在中國既受歡迎的Nike,Adidas等。
習近平相信「時和勢在中國一邊」,也相信以中國的勢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歐洲國家最終會對中國低頭。就習近平看來,這次未嘗不是一個能壓服歐洲的好機會。
於是,剛剛被楊潔篪激發起的第一波民族主義浪潮尚在熱火中,就緊接著這新一波浪潮。這場轟轟烈烈的民族主義運動聲勢之浩大,堪比2012年釣魚島事件的反日運動。但中國長期只把日本作爲出氣筒,這次目光卻對準整個西方。一下子,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進入了改革開放之後空前惡劣的境地。歐洲議會已停止對中歐雙邊投資協議的審核會,這個協議在此前還被歡呼為「雙邊關係的重要成果」。
中國這種激烈的行爲模式對中國是不利的。即便不說「韜光養晦」這類過時的陳詞濫調,把原先極力拉攏的歐洲推到美國一邊,在策略上也不利「連橫」;然而,這正是習近平風格。2012年習近平剛上臺,在釣魚島衝突事件中就一反以往儘快解決矛盾的傳統做法,寧願讓矛盾常態化。在川普時代的美中貿易戰中,習近平也不介意美中邊打邊談。習近平相信「時和勢在中國一邊」,也相信以中國的勢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歐洲國家最終會對中國低頭。就習近平看來,這次未嘗不是一個能壓服歐洲的好機會。
王毅訪六伊斯蘭國家企圖建構建反西方聯盟
中國外長王毅(左)出訪土耳其出訪耳其等六個伊斯蘭國家,企圖建立反西方聯盟,右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美聯社)
當然,中國也並非毫無動作,在西方抱團時,中國也加緊構建反西方聯盟。阿拉斯加會議之後,中國立即迎來俄羅斯外長的訪問,加强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夥」的實際聯盟狀態。中國的小弟北韓也發射短程巡航導彈向美國示威,顯示自己的存在之餘也進一步靠攏了中國。
外長王毅隨後出訪耳其等六個伊斯蘭國家更意義重大。中國先和伊朗簽訂25年的長期投資協議,總值達4000億美元,等於把伊朗牢牢地綁在中國戰車上。出訪土耳其和海灣四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阿曼)同樣意義重大,因爲土耳其人是維吾爾人的「同胞」,土耳其和海灣四國也都是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多數維吾爾人信奉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在阿拉伯國家中影響力很大,它們如果不計較維吾爾人問題,那麽西方的反對聲就不會溢出到開發中國家,它們甚者可能在非西方式的價值觀上成爲中國的同盟。後五國還都是美國的中東盟國,但在拜登政府上臺後,它們與美國的關係都前景未明,中國先行一步。在地緣政治上,它們都是一帶一路國家,中國有望重拾在川普年代不太提的一帶一路抗衡美國的抗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