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研究「歷史氣候」?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除了以雲物理的研究聞名,也致力於歷史氣候的研究。他從古代文獻中尋找線索,了解過去的氣候變遷,也發現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
小時候讀古文的疑惑
氣象學家王寳貫,從小有個特別的興趣,就是閱讀古文。他說,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古書,「他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都是我在幫他看!」於是,《史記》這些書,他在小學就已經讀過了。
小時候讀古文,王寳貫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不祥?他始終無法得到解答。進入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大氣科學系的前身),問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曉得。
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那時,他看到中國大陸氣象學者竺可楨寫的一篇文章,談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其中有條曲線,是利用古代文獻中「物候」現象的資料,拼湊出的中國歷史上氣溫演變曲線。
物候現象,例如燕子的來去、河水是否結冰。通常燕子應該某一天到,但今年燕子比較晚到,可能就代表今年氣候比較冷。若今年河水異常結冰,也表示氣候較冷。

為何冬天打雷代表不祥?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做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可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於是,他動身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多功夫,把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目的就是解答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冬天打雷是不祥的徵兆?
整理了史書中關於冬雷的紀錄之後,王寳貫把過去 2000 年中每 30 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

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而且那個關係還好得很!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
做研究好玩的就是,你以為是那樣,做出來的結果卻跟你想的是相反的。
那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王寳貫有個暫時的解釋: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在氣象上「斜壓性」強,容易造成「斜壓不穩定」。斜壓不穩定,容易造成強的對流,比較有可能造成雷雨。
回到「冬天打雷不祥」的說法,古人說「不祥」應是有反常現象,而冬雷伴隨的反常,就在於該年天氣寒冷。
天氣寒冷,又對社會與政治有何不利呢?
氣候改變歷史!
天氣乾冷的時候,農作物收成相對也較差,老百姓沒東西吃,只好搶糧倉,發生社會動亂。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因此,李自成、張獻忠成為「流寇」的背景,應與小冰期的氣候背景有關。
王寳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不是真的比較糟,而是運氣不好。相反地,大家會說唐太宗很英明,但現在知道唐代氣候溫暖,因此唐代的盛世可能也與此氣候條件有關。 (相關報導: 氣象專家李富城被冬雷驚醒 直呼「不祥之兆!」 | 更多文章 )
我現在從整個歷史氣候來看,既有的政治體系比較糟糕的時候,往往是發生在氣候比較不好的時候,容易產生動亂。
天氣乾冷,也與戰爭的頻繁有關。王寳貫曾與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合作,當時那位學者在加拿大工作,統計了歷代戰爭的次數。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很高度的相關。冬雷多的時候,戰爭就比較多;而且冬雷多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的邊界就相對南遷。這顯示天氣乾冷的時候,漢人與北方民族可能產生較多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