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國是會議》總統圈選最高法院法官 許宗力:政治任命跟審判獨立,不會相衝突

許宗力說,總統特任的法官仍是終身職,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說他們表現好不好,也不會因不合總統的意就被免職,「政治任命跟審判獨立,是不會相衝突的」。(資料照,取自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直播)

司法院提出訴訟制度金字塔化後最高法院法官選任制度改革,在24日的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順利通過,這項方案因賦予總統圈選權,引發外界抨擊「政治任命」。對此,司法院說,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不透過相當的政治任命。長期倡議改革該制度的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肯定增進終審法院法官民主正當性的方向,但他說,沒有國家只讓總統有圈選權,若是總統提名,則會再經國會審查,否則就是提名由多元委員會決定,總統只是形式任命,非實質圈選。

提出3倍人選給遴選委員會 再提2倍人選由總統圈選

配合推動訴訟制度金字塔化,司法院24日提出終審法院員額及選任程序的改革。司法院主張,選任分3階段,首先由司法院長提出應任名額的3倍人選,交給組成成員包括立法委員、法官、檢察官、律師、學者及公正人士等在內的遴選委員會,其次由委員會選出應任名額的2倍人選,最後再由總統圈選人選。

根據會議錄影,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及秘書長呂太郎在提案說明時,花很多時間解釋社會可能對終審法院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可能產生的誤解。許宗力說,總統特任的法官仍是終身職,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說他們表現好不好,也不會因不合總統的意就被免職,「政治任命跟審判獨立,是不會相衝突的」。

20170414-「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分組第四次會議,呂太郎。(甘岱民攝)
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及秘書長呂太郎(見圖)在提案說明時,花很多時間解釋社會可能對終審法院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可能產生的誤解。(資料照,甘岱民攝)

呂太郎也說,總統任命終審法院法官會不會讓政治介入司法,「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對此的疑慮」,但目前了解,全世界法治國家的終審法官「幾乎沒有不透過相當的政治任命」,「因為政治代表普遍的民意,有它的高度」,像我國一樣有憲法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國家,還沒有看到終審法院法官不是政治任命的。

王文玲:贏得總統大選「贏者全拿」,行政、司法「一把抓」

在近3小時的討論中,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監事王文玲對總統圈選提出質疑。她說,這樣等於贏得總統大選就「贏者全拿」,從行政到司法「權力一把抓」。

其他委員基本上支持這個改革方向,提出來討論的內容,包括訴訟制度金字塔化是否可行、最高法院法官員額人數、遴選委員組成、特任法官是否仍具終身職、被選任資格、民、刑的庭數等,並沒有質疑總統圈選提名人的設計。

「政治任命」名稱有爭議 影響民眾觀感

但委員們倒是對司法院以「政治任命」說明總統圈選的制度有意見。最高法院院長鄭玉山指出,政治任命原來的意思,是以政黨取向或政治取向任命,而不是說,經總統任命就是政治任命,選任最重要的是「過程公開、透明」,遴選出大家認為最適合的人,最後由總統任命,如果用政治任命來解釋,「大家不會聽得懂」,而且大家想到的都是「政治與司法的關係」。 (相關報導: 司改國是會議》最高法院法官選任遭批為總統擴權,因為這個考量未納國會同意權設計 更多文章

最高法院法官鄭玉山擔心,他支持「憲法訴願」制度的建立,但使用「裁判違憲審查」這個名詞,最高法院一定會反對。(YouTube截圖).jpg
最高法院院長鄭玉山指出,政治任命原來的意思,是以政黨取向或政治取向任命,而不是說,經總統任命就是政治任命,選任最重要的是「過程公開、透明」。(資料照,取自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直播)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張升星建議使用「民主選任」代替「政治任命」。他指出,司法院長的提名是責任政治的表現,第2階段專業團體的遴選是審議民主,總統圈選則是總統用全體國民的總意志增加終審法院的民主正當性。成大政治系教授王金壽附和張的意見,因政治任命這個詞已被「污名化」。但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張菊芳說,改名字會「讓外界疑慮更深」,應直接就外界的疑慮釋疑。

不稱「政治任命」 改用「總統確認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