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七月四日,美國國慶的周末假日,我和許多美國人一樣,躺在家裡的沙發上,看了四、五年前風靡全美、破得獎紀錄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
書名用歐巴馬著迷的音樂劇
這部音樂劇以美國開國元勳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為主角,講述一位來自加勒比海小島的孤兒,如何依靠才智、野心與文筆,參與美國獨立戰爭,成為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最倚重的幕僚,起草美國《憲法》,並建立最初的金融財政系統。
特別的是,創作人兼主演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為這部歷史傳記加入了嘻哈說唱元素,啟用多元種族背景演員,在近三小時的戲曲中,敘事、嘲諷、煽情,把美國開國的革命精神,提煉成帶有魔力的現代作品。
像是打開了塵封五年的時空膠囊,回憶起那個充滿民族自豪感的美國、擁抱多元文化與移民、樂觀進取的全球化年代,與此刻形成諷刺對比。整個周末,這部音樂劇成了美國社群媒體的發燒話題。
我想這大概是五年前整個美國社會,包含總統歐巴馬一家人對《漢密爾頓》如此著迷的原因。當年,《漢密爾頓》劇組多次受邀到白宮演出,曼哈頓劇院的門票需要在一年前預定。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掀起轟動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 A White House Memoir),正是以《漢密爾頓》劇中其中一首歌曲〈事發之室〉為名。
這首歌的場景在內閣會議,漢密爾頓與另一位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以說唱方式較勁,爭論著債務負擔與聯邦制的概念。
波頓日前在電視訪問中坦言自己是《漢密爾頓》的粉絲,他的書正是想以「事發之室」的視角,揭露他在總統身邊的第一手觀察。
為世人送上另一顆時空膠囊
波頓的新書也剛好補上先前兩部關於川普書籍的時間軸,第一部是一八年一月,由作家沃爾夫(Michael Wolff)出版的《烈焰與怒火:川普白宮內幕》(Fire and Fury: 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描述川普競選團隊到上任初期的混亂情況。
第二部由水門案傳奇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主筆、一八年底出版的《恐懼:川普入主白宮》(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記載一場場的內政、國防、外交決策幕後,令人咋舌、髒話滿天的決策過程及宮廷鬥爭,結束在一八年三月底,代表川普處理通俄門案律師陶德的辭職離去。

波頓為世人送上另一顆時空膠囊,詳細記錄從一八年四月到一九年九月他擔任國安顧問時的各種外交決策幕後。
他在出書後上遍各大節目、脫口秀打書。他與川普共事得出一個結論:川普的無知與利己,危害美國及全世界。
我邊聽著《漢密爾頓》的音樂,「重新」把波頓的新書翻開啃完。 (相關報導: 「文在寅根本是精神分裂」南韓不滿波頓回憶錄扭曲事實、充滿偏見 青瓦台:恐損及韓美同盟 | 更多文章 )
之所以重新翻開,是因為兩周前,我跟大多數關注華府政治的人們一樣,激動地翻開這本來白宮高官的自白,發現內容繁瑣且文字生硬,滿是流水帳及對前老闆的抱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