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璋觀點:從顧維鈞和蔣廷黻看蔣介石的用人

作者指出,蔣介石的評價是歷史問題,但歷史不可預設立場,也不允許有個人好惡。因此,評論一個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是他在位時有沒有培養人才、發掘人才、重用人才,蔣介石在用人方面是近代中國領袖中唯一可以做到用人唯才、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政治領袖。(圖/維基百科)

有一次參加一個餐會,除我以外,都是三十上下的年輕朋友,其中有幾位跟我較熟的就一再跟別人介紹我是研究歷史的,尤其對中國近代史,有很多特殊見解,希望大家把握機會,盡量提問云云。其一位氣質出眾的小美女問我:「你最敬佩的中國近代史人物是誰?」我說:「是蔣介石。」結果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呀!為什麼?」

從每一張狐疑的表情,我就知道他們對我的答非常不以為然,我故意反問他們:「為什麼你們不敬佩蔣介石?」有人回答說他是劊子手,有人回答他是獨裁者,有人說他是二二八的原凶。我說你們一定看了不少李敖的文章李筱峰的文章;李敖罵蔣介石是為了報私仇,李筱峰罵蔣介石是為了台獨建國,他們對蔣介石的批評都不可信。

蔣介石的評價是歷史問題,歷史是不可預設立場、是不允許有個人好惡的,年輕朋友對蔣介石的誤解,正是國民黨連年敗選的最大原因之一。國民黨對民進黨長期的抹黑、抹紅工作早已麻木不仁,在坊間只能看到李筱峰之類的書,國民黨反而無人研究蔣介石,更無人對醜化蔣介石的文章提出辯解,所以目前台灣社會年輕人心目中的蔣介石只是獨裁者、劊子手。

坊間有關批蔣介石罪狀之一,說蔣介石任用私人、搞小圈圈,甚至蔣介石的老幹部都同意對蔣介石的批評。但在史學家眼裡並非如此,蔣介石之重視人才、提拔人才,心胸之開闊、格局之大,在近代歷史人物之,無出其右者,連跟蔣介石鬧翻跑到美國的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在晚年的回憶錄中都說蔣介石「用人唯才」,茲舉蔣介石任用顧維鈞及蔣廷黻作為案例來證明蔣介石如何重視人才。

顧維鈞博士在北伐統一之前已經是名重一時的北伐政府大臣,曾任外交總長、財務總長、國務總理,國民黨北伐成功,建立南京政府,曾對北洋政府的軍政首長下達通緝令,其中即有顧維鈞的名字,通緝令發佈不久,蔣介石即派人知會顧維鈞,通緝名單沒有他,請他放心,後來透過張學良、顏惠慶,告知通緝令沒有他,北洋政府跨台後,顧維鈞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買了塊地,準備從此歸隱山林,在這段時間,顧維鈞常與在北戴河避暑的少帥張學良往來,等於做少帥的私人顧問,十九年原大戰,顧維鈞勸少帥不可站在馮閻一邊與中央為敵,雖然顧維鈞與國民黨素無往來,但是他非常敬重蔣介石的人格及能力。

九一八事變前顧維鈞即從日本軍政界的動態判斷日本將有不同的軍事行動,並向張學良提出警告,張學良不以為意。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緊急召見顧維鈞,顧維鈞主張立刻電告國民政府向國聯提出抗議,同時透過張學良與日本人的私人關係找日本東北軍政首長談判。南京政府為了因應變局成立了「外交特別委員會」研究因應之策,聘請顧維鈞先生做委員,1931年11月顧維鈞在南京收到一封電報要顧維鈞到南京,到了南京後宋子文代表蔣介石去看顧維鈞,請顧維鈞擔任外交部長,顧維鈞開出三個條件:

  1. 為了有效執行外交部長職務,對駐外領事館定期核發經費。
  2. 對於外交部駐外及內部人事有絕對權力,不受政府指示。
  3. 顧維鈞不是黨員,所以黨中常會對外交問題有任何決議應事前得到通知。

對於顧維鈞的要求,蔣介石全部同意。顧維鈞出任外交部長,後來擔任駐美大使,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擔任國際法庭法官,並任兩次國際法庭副庭長,成為國際知名的外交家。 (相關報導: 華視登52台首日收視率慘墊底 媒體人酸NCC:完全不懂新聞媒體 更多文章

我們讀這段歷史,值得注意的幾點:

  1. 顧維鈞與蔣介石非親非故,顧維鈞且是蔣介石的昔日之敵,民國十六年北伐成功,南京政府的通緝令中有顧維鈞的名字,蔣介石再三找人告訴顧維鈞,那是政府的錯誤,並撤銷通緝令,因為蔣介石深知顧維鈞博士是中國不可多得之人才。
  2. 顧維鈞就任外長不是求官,而是蔣介石透過宋子文再三求顧維鈞出山,顧維鈞提出三個條件,爭到部長應有的全部權力之後才接受蔣介石的任命,從此追隨國民政府,一直到國府丟掉大陸,對蔣介石始終如一。
  3. 顧維鈞與張學良關係複雜,張學良對顧維鈞也始終禮遇,顧維鈞是個厚道的人,但是在顧維鈞的回憶錄中無意中把蔣介石、張學良的格局,氣度做了比較。蔣介石召見顧維鈞討論國事,或請宋子文先溝通,或請王寵惠先溝通,一到會場即展開討論。顧維鈞最初與蔣介石會晤是匆匆開會,匆匆離別,語不及私;但是與張學良會晤包括吃飯、洗澡、打網球、釣魚等休閒活動,而當時蔣介石的生活,除了忙於公務,粗茶淡飯,每天規定自己要看書、做體操、禱告、寫日記,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