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媒體普遍報導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稍早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6年後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就會超越日本,讓不少人大感「振奮」,不過,這個預測有過份樂觀之嫌,6年超越日本是難了一點,但這個預測是非常貼切的道出日本30年來停滯的悲哀。
韓國2027年、台灣2028年超越日本、可能嗎?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報告是針對18個亞太經濟體到2035年的經濟增長,以及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加以評估。依照其預測指出,2020年日本平均GDP為 39,890美元,比韓國的31,954美元高25%、比台灣的28,054美元高42%。但因台、韓成長率遠高於日本,因此2027年韓國平均GDP就會超越日本、2028年台灣超越日本。
在許多人心中,日本無疑是高所得的先進國家,台灣向來是跟在其屁股後面跑,描述東亞經濟體發展的「雁行理論」中,「雁頭」當然是日本,跟在後面的就是四小龍、再後面是四小虎、中國等。想到台灣平均所得竟然就要超越日本、至少是實現「超日趕美」中的一半,許多人應該就會覺得相當「振奮」。
不過,現實可能比較「骨感」,從勢頭上看,台、韓平均所得是有可能超越日本,但不會是短短的6年之後。依照此單位的預估,未來幾年韓國人均GDP每年將增長6%、台灣將增長8.4%,速度都遠高於日本的2%。
每年增長8.4%,可能性低
但實際上,即使只是名目數字,台灣未來幾年的平均GDP也很難達到每年8.4%的增長;要出現這種數字,唯一的可能是台幣匯率繼續升值。
許多人都容易忽略幣值對平均國民所得的影響。過去幾年,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遠落後韓國,一直在2-2.5萬美元間打轉了9年,但在這2、3年突然發威大增,2019年猶在25908美元,2020年跳到2.8萬美元、2021年到32787美元,2年增加26.5%,這種爆發性的增長,匯率升值近2成才是重要拉升力量。
更典範的案例是:日本在1985年平均GDP是1.16萬美元,隔年增為1.71萬美元,一口氣爆長47%,原因當然不是經濟成長了47%,而是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所致。匯率對一國GDP規模、平均國民所得高低的影響,有時較成長率更是影響重大且「立竿見影」。
只是現在台幣已經處於27-28元兌1美元的價位,升值空間極度有限,甚至未來幾年貶值的機率可能還較高,因此很難再寄望升值能拉動GDP太多,還是要靠經濟成長帶動,但成長率要連續幾年高到8%,幾無可能─去年出現6%的成長率後,今年就降到4%多,台灣經濟早已遠離高成長階段了,因此縱然台灣平均GDP是有可能超越日本,但要在6年後就超越,難矣哉!
從日本第一到失落30年
不過,從這個預測也看到日本經濟慘淡、或甚至悲哀的一面。 (相關報導: 去年用量可塞滿3座半101大樓 塑膠減量不能只靠回收寶特瓶製球衣 | 更多文章 )
年紀較長者多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第一」的年代,許多專家預測日本經濟規模即將超越美國;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圓強勁升值、日本進入泡沫經濟期─雖然是泡沫,但卻充滿活力。1991年泡沫破裂後進入經濟近乎停滯的「失落的10年」─現在已變成「失落的30年」了。數據上把日本這30多年的停滯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