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去年用量可塞滿3座半101大樓 塑膠減量不能只靠回收寶特瓶製球衣

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覽3篇VIP文章 已是會員? 立即登入
世足賽讓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球衣成為消費焦點。(資料照,陳韡誌攝)

世足賽開打,每逢此時,台灣總以許多參賽國家選手的球衣,都是MIT(台灣製造)利用寶特瓶回收製造的自豪。能將垃圾回收再利用,賦予其新的生命,自是美事一樁。但很多人可能忽略的是,寶特瓶的本質仍是塑膠,且回收後從洗瓶、去標、粉碎,到物理或化學處理取得可供再利用的塑膠粒,每道流程仍在排碳、耗能,令環境付出代價。寶特瓶回收再利用被過度美化,也造成國內寶特瓶使用量長期居高不下,去年(2021)更創下11.5萬公噸、52億支的歷史新高。

寶特瓶的塑膠材料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PET。

-本文未完,本篇為風傳媒VIP文章-
加入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讀3篇VIP文章
免費體驗一個月! VIP訂閱內容無限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