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百日的主要作為是抗擊新冠疫情和刺激國內經濟。
對於第二個百日而言,海外局勢的挑戰正日益迫近。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相關問題都將成為或已經成為拜登的考驗。中國在台海和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 中國稱南海)採取了意圖不良的舉動。俄羅斯方面,儘管最近幾天略有收斂,但繼續保持對烏克蘭的威脅姿態。伊朗已提高濃縮鈾豐度,令重啟伊美核協議談判日益緊迫。
至於北韓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他有些像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在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飾演的角色,該角色稱不允許自己被忽略。為了證明這一點,金正恩已經試射了幾枚飛彈。
這未必是拜登或其團隊未來100天想要的日程。他們還有宏偉的國內計劃需要實施,首先是一項龐大的2.3兆美元基礎設施計劃,接著是一個規模相近的兒童照護和教育改善計劃,資金來源將是引發激烈爭論的加稅計劃。
總之,拜登的設想是,完成對美國經濟發展方向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某種重設,而他和他的幕僚也認為,所有這些事項對於增強美國在應對外來挑戰上的地位都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拜登還要憂心新民調中令人不安的跡象:雖然很大一部分美國人對他的表現總體感到滿意,但他們希望拜登能像競選時承諾的那樣,找到與共和黨合作的辦法。
如此看來,美國國內事務依然繁多,而且佔據主導地位。但世界不會停下來等美國,而是喜歡考驗美國的新領導人。
其實最近這段時間,美國的競爭對手似乎正在試探新總統及美國外交政策本身的底限。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表示:「鑑於拜登就任之前,先是歐巴馬總統的克制策略,之後是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口號和川普當選總統,此時無論誰當美國總統都會受到考驗。」哈斯還稱:「美國外交政策中許多人們認為是既定的東西被徹底否定。所以試探和考驗在所難免。」
很有可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尚未決定他們在台灣和烏克蘭問題上到底打算做什麼,而是想先看看拜登受到挑戰時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這段時間,大家都想斟酌一下這位橢圓形辦公室的新主人,代表拜登遭遇多重試探並非巧合。曾在穿特朗普手下擔任國務卿的龐畢歐(Mike Pompeo)說:「這些事情是相互關聯的。」
當然,俄羅斯和中國的激進行為可能不僅出自對自身實力的安全感,同時也因為感到不安。俄中兩國領導人都面臨來自民主和人權運動的內部挑戰,而雙方在海外的激進措施則有助於分散人們對這些挑戰的注意力。曾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執政時期擔任白宮幕僚長的伊曼紐爾(Rahm Emanuel)稱:「他們必須進攻,因為他們害怕被動防守。」
不管怎樣,拜登受到挑戰時的反應都很重要,全球各國政府都在對此予以密切關注。目前的策略是態度堅定但不主動挑釁。
哈斯建議向烏克蘭提供一些該國能迅速掌握的防禦性軍事裝備,以威懾俄羅斯讓其不敢公開入侵,而且或許同樣也可以想辦法幫助台灣當局抵禦中國的軍事行動。哈斯稱:「我們需要採取措施縮小我們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辭和能力之間的差距。」
但哈斯也建議,在這麼做的時候不要擺出很多公開姿態,以免對習近平形成挑戰,也許會進而提升他在內部面臨的壓力,會要求他作出更強硬的回應。哈斯稱,美國應該更低調地提升實力,少擺公開姿態。 (相關報導: 菅義偉與拜登挑動「台海和平」敏感神經,習近平為何沒發作? | 更多文章 )
拜登團隊感受到一種緊迫感,必須迅速推進拜登國內議程的其他內容,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仍需要、並值得政府採取大規模措施來振興經濟,且民主黨人仍然控制著國會兩院(儘管優勢很微弱)之時,而等到美國開始中期選舉季時,華盛頓政界局面會更加複雜。但全球其他地區也對上述議程擁有一定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