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怒海戰艦與中華民國─沒有大西洋海戰就沒有駝峰航線

我們在欣賞電影的時候,也別忘了大西洋海戰其實也事關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許劍虹提供)

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自導自演的《怒海戰艦》(Greyhound),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影響無法在電影院上映,但仍在Apple+上引起風潮。這是自20年前《U-571》上映以來,第一部將背景設在二戰大西洋海戰的好萊塢巨片,而且是從實施反潛作戰的水面護衛艦視角出發,稱得上是前所未見,自然格外受到軍事迷關注。

拍攝海戰的電影,本來就比拍攝陸戰和空戰還要複雜,所以這次湯姆漢克斯沒有辦法如拍攝《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一樣,把劇情通通聚焦於某一艘真實存在於史實的軍艦上,而是將多個真實發生在大西洋海戰上的故事集中到一艘虛構的軍艦,即舷號DD-548的佛萊徹級(Fletcher-class)驅逐艦基林號(USS Keeling)上。

代號「灰狗」(Greyhound)的基林號,並不存在於我們所認知的歷史上。史實上採用DD-548與DD-549的軍艦,在二戰時都被美國海軍取消了訂單,讓原作小說《傑出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作者佛雷斯特(C. S. Forester)找到了更動歷史的空間。然而對於大多數看過本片的軍事迷而言,這些變動並沒有影響劇情對大西洋海戰情況的真實呈現。

筆者不在此多花時間,去一一考證《怒海戰艦》,而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向台灣還有華人世界的讀者介紹一下大西洋海戰。畢竟比起諾曼第登陸還有不列顛空戰而言,大西洋海戰在華人世界確實是比較陌生的題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國軍參加的大西洋海戰,看似與中華民國沒有關係,實際上卻是讓中華民國支撐在對日戰場上屹立不搖的真正生命線。

原本設計來當教練機的DH.6,因為反潛需求而有了第二生命。(許劍虹提供)
原本設計來當教練機的DH.6,因為反潛需求而有了第二生命。(許劍虹提供)

一戰中的反潛作戰

雖然早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德國海軍就在國王威廉二世率領下發展所謂無畏艦(Dreadnought),試圖與英國爭奪海上主地位。然而1916年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的失敗,迫使德國海軍放棄了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作戰的念頭,轉而強化了以潛水艦,即所謂U艇(U-boat)對英國運輸船團實施的無差別潛艦作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

無差別潛艦作戰確實差點讓英國窒息,可毫無節制攻擊往來不列顛群島的商船,卻也讓德國捅出了一個最大的婁子,那就是讓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參戰,確實在政治上與士氣上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不將U艇擊敗,德國海軍還是能藉由打擊航行在海面上的美英商船來切斷美國對英國的援助。

那麼最後英國到底是怎麼挫敗U艇的呢?其實直到1918年11月11日終戰以前,英國都沒有真的擊敗U艇,而只是壓制了U艇。壓制U艇的方式,依靠的是航空力量。成立才剛超過半年的英國皇家空軍,到1918年11月時投入了100艘飛艇與43個飛行中隊中的37個到反潛作戰之中。有整整600架之多的飛機,都參加了監視和壓制U艇的行動。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誰的不列顛空戰?英國的?歐洲的?世界的? 更多文章

反潛作戰的需求,讓DH.6雙翼教練機被賦予了第二生命,用於巡視英格蘭東北部和蘇格蘭海岸線。DH.6雖然緩慢又缺乏武裝,卻每次升空都能讓被發現到的U艇採取迴避動作,從而放棄對船團的攻擊。這不只上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有信心宣告英國取得反潛作戰的勝利,也讓DH.6成為全球反潛作戰飛機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