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席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19日晚間抵達英國,自20日起展開為期4日的國事訪談。此行重點雖在經濟合作,但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領袖柯賓(Jeremy Corbyn)先前已表示,他有意把握機會討論人權議題。以國際特赦組織(AI)及流亡藏人為主的數百名抗議人士也在白金漢宮前示威,夾雜於人數更為龐大的歡迎群眾中。
習近平20日出席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倫敦騎兵檢閱場舉行的歡迎儀式,英國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儲和夫人卡蜜拉還親自到習近平下榻的飯店迎接國賓。當習近平夫婦抵達皇家檢閱台,英方依照皇家最高禮儀,在倫敦塔橋和格林公園分別鳴放了62響和41響禮炮。習近平在菲利普親王的陪同下檢閱儀仗隊後,再隨同英女王夫婦一同乘坐皇家馬車前往白金漢宮下榻。

不過在這些皇家的繁文縟節與盛大歡迎之外,國際特赦組織(AI)則是抨擊中國政府壓迫網路言論自由,對媒體與學術領域擴大意識形態控管,以及對人權運動者的大規模打壓。AI指出,自2015年7月以來,已有超過230名維權律師與運動人士以「犯罪結黨」的罪名,遭到中國官方鎖定或逮捕,仍然失蹤或受拘禁者有26名,「英國政府不應忽視這樣的情事。」

在人權議題上立場強硬的柯賓,也將於國宴前與習近平私下會面。先前,他曾表示有意在女王主辦的國宴上提出人權關注。但若他有私下會面的機會,則會選擇在私下場合進行討論。
「自由西藏運動」( Free Tibet campaign)成員克里(Alistair Currie)讚許柯賓的承諾,表示他很開心有人願意直接與習近平討論這個議題。他也提到,組織先前曾與英國政府會面,但官方不願承諾任何事,只表示他們將私下討論這個議題。
中英異口同聲:不會迴避人權議題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習近平抵達前夕,曾表示中國不會迴避討論人權議題。針對柯賓的承諾,他則強調習近平此行重點在於合作關係,而非討論人權議題。先前,劉曉明也提出警告,表示英國不應干預中國「內部事務」。
英國首相辦公室發言人則表示,中國的人權紀錄、與對其他國家發動網路攻擊的指控,也在此行討論的範圍內,「沒有任何主題被絕對摒除於議程外。」
如「血鑽石」的中國資金
英國伯明翰大學資深講師芙德曼(Rosa Freedman)撰文抨擊英國政府為經濟利益,出賣了人權關懷。她比喻英國正在尋求的中國資金,就有如剛果的鑽石一般血腥(blood diamonds),因為中國的經濟,也是生長自一個殘酷的政權。

芙德曼指出,中國是全球民主人權自由紀錄最差的國家之一,但除了政治異議與其他公民權利的壓制外,當我們聚焦在此次訪英核心的經濟面向上,也會發現中國違反許多國際勞工標準。她表示,中國沒有確實的法律規範薪資、工時與工作條件,貧窮問題仍然嚴重。且最貧窮的族群,時常受到進一步的剝削,包括無補助的迫遷。
押寶中國是一場「豪賭」
《衛報》19日發表社論,稱英國對中國的政策轉向有如一場「豪賭」,且在此之前沒有足夠的公眾討論。英國積極尋求中國資金挹注,有如讓本國經濟跳上中國快車。隨著中國買下更多英國企業,也代表中國在英國金融決策上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也侷限了英國在中國人權議題上能表態的程度。

社論指出,這顯示了英國經濟結構的脆弱,尤其在基礎建設層面,需要長期的投資協助其更新與運作。而中國是當前把持最多可投資資金的國家,可以看出英國政府的考量:中國提供資金協助英國維繫基礎建設,作為回報,中國也可入主倫敦金融核心。
為了經濟利益 可以做出多少犧牲?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與中國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也可能使英國與其他盟友的關係更加緊繃,尤其是美國。華盛頓可能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反制中國武力擴張、與中國網路攻擊作戰、並持續就人權議題上對中國施壓,但其盟友英國則積極向中國尋求經濟利益,在其他面向上低調以對。

社論指出,這其中隱含的是英國要為了經濟利益,在其他面向作出多少犧牲的問題。但目前看來,在利益與原則的選擇上,已經出現了失衡的現象。
因應中國崛起的政策轉向
《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作者雅克(Martin Jacques)則對此抱持較正面的態度。他指出,美國在衰退、中國在崛起,這是英國與所有國家都無法忽略的事實。到了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預估將為美國的2倍。如今許多國家繞著中國轉,就像當年繞著美國轉一樣,是基於相同的引力法則。
雅克承認,就英國的案例來說,與中國親近的難度比美國高上許多。兩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差異更大,也需要更多心力彼此了解與溝通。但英國對中政策的轉向,可以為她帶來更多資金、與更多工作機會,也將證明這個國家有能力隨著世界局勢改變身段,在一個亞洲/中國主導的世界中持續繁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