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學國文作為必修科的六個必要

作者認為,任何學科、知識表達、建構、溝通、傳遞的基礎是語言,這個普同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是中文。(示意圖,教育部提供)

國文像呼吸,是大學新生命的第一課。

新生兒乍臨人世,存在環境的改變,迫使脫離母體血液的供養而啼哭。第一口氣息進入肺葉的灼熱感,改變了體內的循環機制,這是新生兒學習到「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呼吸」。生命,自此開始學會獨立。

生命如此,國文之於大學教育、學習的意義和功效也如此。

大學教育的根本精神在博雅,博雅精神在廣泛且自主地吸收知識。任何學科、知識表達、建構、溝通、傳遞的基礎是語言,這個普同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是中文。一如呼吸,須臾不離。

大學新生面對浩瀚知識,需要更深度理解、思辨、抉擇、表述的能力。大學國文是幫助學生脫離中學進入大學端後,能自主學習、有效表述溝通的關鍵。

一、語文能力是基礎問題,更是不可迴避的關鍵問題

學生會認為國文學習為大學前的基礎教育,不應在大學時必修,此為昧於現實,更是己身學習相對優越狀態的自私偏見。

在現行體制中,高中學習與大學教育,基本缺少連貫性與一致脈絡。學生對於大學知識的學習、思維方式,乃至於表達、論述,相對陌生。即如大學端部分科系將基礎數理視為基本必修,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銜接大學端的學習。國文是諸多科系知識學習、溝通表達的共同基礎。國文在使用的普遍性與接觸頻率上,讓人無法迴避與忽略。

語言的使用反映了思考、邏輯、心態、立場、文化,也影響人的觀念、行動,能有效掌握語言,方能有效學習、轉化知識,此為不分科系學生皆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大學博雅教育的根本基礎,此為國文課為共同必修的正當性。

從教學經驗中,可以發現學生其實在閱讀、表達、寫作上皆有需求與困擾,此為基礎問題,但也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在現狀下,學生未必會主動尋求其他機構或單位。大學國文作為必修,恰好提供此一機會,讓學生有效增能,一方面有助於大學時期的學習,同時儘早養成、提升、改善寫作能力。

現今中文系研擬之大學國文,課程內容都具備完整訓練系統,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寫作、表達能力為學習目標。國文課的訓練,除有助於各科系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升,更能讓各科系往後的教學更有效率。減省各科系因指導、糾正學生基本語文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不必要負擔。換言之,大學國文作為必修,實有利於學生在其本科系的學習。此非零和,實為雙贏。

二、國文課的「共同能力」和「有用」:認識「人性」、「個體意義」、「回應群體」、導引情感並產生行動。

大學的知識強調理解和實踐,各系必修則是理解和實踐的原則,也期待學生畢業能於現實人生中運用。學生如何理解自我和實踐人生,國文課可以提供必要的協助。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國家文學的被壟斷─淺談111年學測國文 更多文章

現行臺大大學國文的內容包括古典與現代文,兼含文學、文化思想、實用寫作,閱讀、期待學生對於人性情感與社會文化思想的共性有所理解。在國文課的學習中,學生將理解,知識如何透過文字和語言策略而被生產、使用,同時也能在對人性的揭示中,激發情感與思考,理解自我生命情境,進而產生行動、回應自我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而由文字所引發的思考、感受,將驅使人對自我、現實世界展開行動。因此,「語言的理解、運用」→「情感、思維的變化」→「行為的產生、實踐」。透過文本閱讀,理解自我質性並安頓個體,進而和群體對話、溝通、協調,甚至有效引起實質的行為改變。在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中,找出適合個體發展與生活的方式。認識個體情感、群體思維、人性樣貌,是臺灣現代公民社會每一成員的情感教育和人生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