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幣圈大事不斷,從5月的Terra 崩盤事件,到11月FTX破產事件,更不用說今年多數的NFT產品都近乎歸零,FTX延伸的骨牌效應也還沒結束,我認為今年年末加密幣市場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幣安交易所挺過12月的擠兌潮。
FTX的破產事件給幣圈網民重重一擊,「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這句話成為今年的金句,意思是提醒投資人「自主管理私鑰」,若將加密幣放在中心化錢包,等同是把資產扣在平台上讓該平台任意擺佈,唯有持有自己錢包的私鑰,才是真正擁有加密幣的方式。
終於迎來12月,幣圈又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擠兌潮,規模比FTX擠兌潮嚴重約7倍。事情發生在12月12日晚間,路透社報導,幣安交易所在美國「反洗錢與國際制裁」案件上的檢察官已收集到充分證據表示幣安涉嫌洗錢,將立即對創辦人CZ以及多位高層提刑事訴訟。
文章發布後,幣安發推文表示報導不實,即便如此,大量幣安用戶經過FTX的教訓,依然從幣安提領,從造成幣圈史上最大的擠兌潮,24小時內幣安淨資產轉出超過19億美元,幣安發行的平台幣BNB也在24小時內下跌超過5%,許多幣圈知名投資人、網紅紛紛在推特上表示提領資產,讓更多用戶產生恐懼心態,截至15日幣安粗估本次事件總計流出37億美元。
諷刺的是,11月下旬因為FTX破產事件的恐慌,幣安CZ才發布「默克爾樹 – BTC資產儲備證明」 以強化交易所透明度,透過資產儲備證明POR 顯示幣安目前儲備率101%,當前比特幣淨餘額為57.5萬枚。
這意味著,即使所有幣安用戶都提領全數資產,幣安都能全數應付;然而,37億美元的擠兌潮,無疑是對幣安的壓力測試,如此龐大的擠兌潮也說明了不論中心化交易所能提供出多少資產儲備,都無法讓投資人安心。好消息是,幣安的儲備證明顯示,經過擠兌潮依舊有581億美元的資產在錢包中,整體來看僅流出約5%的資產。

既然是去中心化 市場就不會存在「安全的平台」
我自己也有將資產分布於幣安平台上,自己也是幣安擠兌份子之一,事發當下我使用以太坊ERC20的協議轉出資產,約2分鐘內交易到帳,過程不經審核直接上區塊鏈出帳,提領十分順利。反之,在FTX事件時,雖然也順利提領資產,不過點擊提領時,FTX平台是顯示審核中,而非直接送出區塊鏈網路,經過五小時資產才到帳冷錢包。
幣安挺過這次危機,是否代表他是一個安全的平台?我認為不!加密幣歷史也僅13年,機構投資者進場也不過5年歷史,所有的加密幣衍生品背後都是一間新創公司,而新創公司試錯的空間是無限的。
進入幣圈前,我們必須了解「比特幣」的本質「區塊鏈」,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機制,並非類似AI的新技術。既然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機制,市場就不會存在安全的平台,因為最安全儲備資產的方式,就是每個人清楚如何保管自己的私鑰。我認為若進入幣圈只是為了將自己的資產存入某平台,以賺取利息等收益,那麼當該平台出現問題時自己就容易成為待割的韭菜。
雖然幣安CZ推出中心化交易所,不過他本人多次表示自己是去中心化支持者,而且不斷呼籲廣大網民都要有自主管理私鑰觀念。我認為幣安目前為止,是一家上道的公司,在幣圈慌亂時推出POR儲備證明強化產品,在擠兌潮時應付所有擠兌需求,每次駭客攻擊事件也透過SAFU機制保護客戶自產,但不代表他是安全無慮的平台。
以去中心化支持者的角度,我也認為,市場上不需要有高度監管、安全的平台,因為加密幣的初衷就是隱私性、透明度高的網路,越被監管的平台,反而會讓去中心化支持者感到反感。
今年幣圈狀況百出,若說給投資人最大的警惕,就是「自主管理私鑰」的觀念。

作者介紹|李可人
比特幣長期持有者(Hodl)。2017年加入幣圈,為新北礦場聯合創始人;同年加入萬寶週刊擔任加密幣專欄作家;2018年加入知名區塊鏈新創科技公司擔任行銷、公關職務至今;2020年與全球最大加密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合作,舉辦比特幣定期研討會。 (相關報導: 最新統計出爐!半數勞工年薪低於50.6萬元,超過68%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