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教室抽菸,為何老師不該直接下禁菸令?美國思想家一句話點破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果以威權式下禁菸令,結果又會如何?別急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他們自己就可以處理得很好的時候。(示意圖非本人/Free-Photos@pixabay)

每個禮拜三下午,一位優秀的老師會教導十一名學生,上三個小時的問題解決課程。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十一位同學當中,有一位有抽菸的習慣。

教室裏的抽菸問題

教室的空間並不大,空調也不好。但是,香菸很便宜,而且,味道也滿濃的。第一個小時的課一過,除了最矮小的那個同學之外,其他人都聞到了菸味。

雖然幾位身高較高的同學已經露出了不悅的神情,但是,抽菸的那位同學還是自在地吞雲吐霧,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對於身為問題解決者的老師來說,這很明顯就是個問題—或者很快就會是個問題。

在繼續往下看之前,請先思考一下上面的這個案例,然後,為底下的問題挑選出一個答案:

這是誰的問題?

這是誰的問題?(圖/經濟新潮社提供)
這是誰的問題?(圖/經濟新潮社提供)

(a)那十位不抽菸的同學

(b)那位抽菸的同學

(c)老師

(d)教務長

(e)校長

(f)以上皆非

(g)以上皆是(包括選項f

考量現實的情況,答案絕對不會是(c)老師,因為,從小他就和有菸癮的老爸一起生活,他很能適應污濁的空氣,所以,抽菸對他來說是很正常的壞習慣。

至於教務長或校長,就和往常一樣,他們根本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問題也不會是他們的。

經過篩選,答案就剩下(b)那位抽菸的同學,或是(a)那些不抽菸的同學。

到了第二堂課,老師因故遲到了十分鐘。因為這位老師地位崇高,所以學生們決定在教室等他。抓住這個機會,一位不抽菸的同學決定召開一個問題解決會議,討論教室的空氣污染問題。

當老師姍姍來遲,會議正熱烈地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也熱情地參與討論。可能是因為這堂課的主題剛好就是討論如何有創意的解決問題,所以,老師睿智地決定讓會議繼續進行下去。不過在會議中他只有旁聽的權利。

會議正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圖/經濟思潮社提供)
會議正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圖/經濟思潮社提供)

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被列在黑板上,其中包括:

(1) 所有同學在上課之前,都先打電話給抽菸的那位同學,提醒他不要把香菸帶到課堂上。

(2) 指派當中一位喜好晨間活動的同學,請他在早上四點半打電話給抽菸的那位同學,問他為什麼要在前一堂課抽菸。

(3) 他們會把抽菸那位同學的車胎放氣—抽一次菸放一次氣。這就是俗話說的,以眼還眼,以空氣換空氣…。

會議大約進行了一個小時,透過愉快的討論過程,抽菸的那位同學知道了大家的想法—在不感覺被侵犯,也不覺得需要防範別人的情況下。

會議主席詢問抽菸的那位同學,上面哪個點子是他覺得可以接受的,或者說,哪個點子只要適當的修改,就可以接受?很快的——幾乎同時——抽菸的那位同學表示,他很願意不再在教室裏抽菸,因為,他不希望被大家厭惡甚至,他希望這麼做之後可以更受歡迎)。

主席為了讓這個討論可以呼應到課程的主題——如何有創意的解決問題—於是,他要求每一位同學,在每一周,都帶些比香菸還要美味——或至少有趣——的零嘴到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 (相關報導: 明明讀過為什麼記不住?老是犯健忘的人不是腦子不好,只是缺乏正確閱讀方式 更多文章

同學們對於這個建議都欣然接受。很快的,香菸的氣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含有上千卡路里奇怪的食物,像是—甘菊餅乾、胡蘿蔔蛋糕、烤雞翅披薩、青蕃茄派、結合雙份巧克力與苜蓿芽的軟糖…等等零食。這門課一直到學期末都進行得很順利,同時,大家也胖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