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延燒的疫情引起不少民眾恐慌,甚至連叫外送都要再三對著食物外包裝噴酒精以安心。不過有醫師點出,其實根本無須對著食物、或是外出購買的物品狂噴酒精、消毒水,只要把握一個原則就能確保安全。
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在自宅一樓大廳看到不同家庭,對著uber eats和foodpanda送的食物包裝,一直噴酒精消毒,「天啊?你們不是要吃東西嗎?為什麼對食物的外包一直噴消毒酒精,你又不是吃『盒子』?也不是吃『塑膠袋』?你為什麼對這些食物包裝一直噴呢?」
黃軒表示,自己看到這些景象,不禁冒出三條線,「COVID-19病毒主要途徑仍是飛沫傳染,不是經食物傳播」,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曾聲明,「目前並非沒有與食品包裝或購物袋相關傳播的COVID-19。」
應該加強消毒洗手 而非「消毒食物包裝表面」
黃軒提到,不少媒體曾報導COVID-19病毒能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確實有科學家研究病毒能在常見的食物包裝材料上存活多久,例如在塑膠上能存活3至7天、在紙板上能存活24小時、在玻璃上能存活4天、在布料上能存活2天,但這些都是在標準化的實驗室條件下刻意完成的研究結果,實際上接觸到物品後,「應該要消毒洗手,而不是去消毒表面上的病毒。」
「在真實的世界中,如果病毒存在於食品包裝上,它也可能數量非常極少,而且對溫度也很敏感。」黃軒直言,何況COVID-19病毒在人體外不能存活,他們需要活體內的「天菜」ACE2才能活躍的存活下去,因此該謹慎消毒的是自己的雙手、而非食物、更非食物包裝,「食物、包裝不會對你咳咳飛沬傳播,你也不會拿這兩種物件去挖鼻孔,但你的手指頭肯定會反射,毫無意識去挖鼻孔的!相信我,人類有偷偷挖鼻孔的習慣……你鼻子內才是ACE2豐富的來源。」
黃軒也分享美國CDC建議的安全處理食品包裝方式。第一,從食品買回來後、可以直接從包裝中取出食物後,遵守飯前洗手,飯後丟飯盒或包裝後,也記得洗手;第二,請勿使用漂白劑、氨水,肥皂水、酒精、或其他消毒劑,直接噴灑食物;第三,用漂白劑、胺水噴食品包裝,恐有氯胺氣體超標問題;第四,任何不需要的食品包裝或購物袋,可以丟棄到適當的回收桶或垃圾箱中。然後記得,一定要洗手!
黃軒最後喊話,食品或食品包裝,傳播的COVID-19病毒的風險,經過多方研究報告「超低風險的,這樣大家懂了嗎?」他呼籲,好好養成自己「勤洗雙手」的好習慣,而不是「勤洗食品」或「勤洗包裝」的慌亂! (相關報導: 台灣阿嬤性工作:荷蘭社工進駐萬華20年 揭逾50歲還要天天接客「越努力越貧困」悲歌 | 更多文章 )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