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而活?」這是每個人至少都會認真思考一次的人生問題。我認為儘管我們不是哲學家也會思索這個問題,因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有價值的,而思考那份價值究竟是什麼,正是煩惱「為何而活」的過程。
我曾聽聞過一段對話,相信各位也聽過,主題是「為何而活?」。雖然對話很有趣,卻也真實展現了沒有目標的人生有多貧瘠,是一段發人深省的內容。
「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要求職。」「為什麼要求職?」「因為要賺錢。」「賺了錢要幹嘛?」「要買房、結婚、養小孩啊。」「然後呢?」「成為公司裡的核心幹部吧。」「成為核心幹部之後呢?」「做到退休年齡就準備退休囉。」「那接下來呢?」「用賺來的積蓄養老……。」「然後呢?」「躺入棺材吧。」「所以你現在是為死而活嗎?」「……」
從這段簡單的對話,獲得的教訓便是:人生一定要設立目標。如果將人生目標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會是什麼?沒錯,就是「夢想」。這既是你人生的目標,也是目的,甚至是目的地。因此,夢想不會是「求職」或「金錢」等人生的手段或中途點,若將手段與目的混淆,就很容易變成像上述對話一樣,度過為死而活的人生。
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便不是夢想;一年、十年內便能達成的事情,同樣也不屬於賭上一生的夢想。關鍵在於這件事情只有你能辦到才行,唯有如此,夢想才會發光發熱。要是和別人的夢想一樣,或者設定其他人也能辦到的事情,就算某天達成了,你的人生也不會因此變得燦爛,能輕易辦到的事情稱不上「夢想」。
所有成功者都知道的一件事:自己的「無知」
夢想是未知的世界,所以才有賭上一生的價值。但設定夢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是能像國小四年級時設定將來志願一樣簡單就好了。對於平凡的普通人來說,這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重點是在成為青年以前,最好面對並經歷許多事情、認真探索研究,將之與自己的資質結合。最重要的是你「經歷」了哪些事,「探究」時是用什麼態度,是否努力去「發覺」自己的資質,為此只需要一件事,各位猜猜是什麼?
那就是從「無知」開始出發,反正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只知道自己難以再從母親的身體吸取養分,來到需要知道許多事物的世界。
或許正因為如此,嬰兒出生時才會哭得那麼淒厲,然後直到某個瞬間,才認知到「無知」對生活造成的阻礙與不便。因為從人類史來看,無知並沒有帶來任何舒適,所以「無知」才會逐漸從「不便」升級為「丟臉」之事。
不過,我敢斷言「無知」絕非「丟臉」之事。首要原因如前所述,每個人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再者,不論你多麼用功學習,也無法從「無知」中脫逃,就算讀到博士,也只是侷限在特定領域以及自己研究的主題當中罷了。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針對「無知之知」說過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毫不畏懼承認自己不知道。蘇格拉底的這番話並非要我們停留在無知狀態,而是要我們懂得不恥下問。
那麼,為什麼意識自己「無知」如此重要?第一是因為自欺欺人,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清楚懂與不懂的界線,但我們只是將好像懂又不懂裝懂的事情確信為「自己很懂」。第二個原因是錯失即時學習的機會,對那些明明「不懂的事情」假裝成「很懂」,甚至催眠自己沒有學習的必要。
因此,我們要承認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重新仔細檢視自己是否有這樣思考及行動,承認自己不了解是多麼困難的事情。那正是蘇格拉底面露笑容的原因,也是我們必須意識自己無知的真正理由。
作者簡介|趙炳鶴(조병학)
畢業於延世大學教育系,曾任職現代集團結構調整本部人才開發組,後來以首席研究委員身分於現代經濟研究院擔任知識商業室室長。目前致力於研究強化人類創造性與學習力的方法,並受邀於各處演講。著有《卓越思考─The Brilliant Thinking》(2012年,合著。台灣尚未出版),並獲選為非營利組織「書溫世」2012年人文領域公開推薦圖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出版《這樣學,成為天才:5大階段、7種心態,練就終生受用的創造力學習技術》 (相關報導: 我追求完美,但被批評就玻璃心、做不到滿分超焦慮…專家:做這4點不讓「完美主義」失控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