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這件事,大單變毒蘋果!力山股價大跌六成這堂課 它被長鞭效應綁架、供應商控訴鬧上新聞

易宗負責人汪世凱(圖)控訴力山積欠貨款,但力山指他真實目的是要力山把8千萬元庫存買下來,雙方各執一詞。(圖/商業周刊)

天上掉下的大單,是企業大賺機會財的大補丹,還是引爆庫存危機的毒蘋果?

台灣前3大運動器材製造商力山面臨的處境,很可能是在新冷戰時代來臨,客戶訂單可能大起大落時,你我都將面臨的新挑戰。

先來看整件事的面貌:今年2月,一家叫「易宗」的五金貿易商,控訴力山積欠200萬元貨款,負責人聲淚俱下說公司快被8千萬元的庫存壓垮,要力山把供應商救活。

力山,原本是一家生產木工機的廠商;2015年,是這家成立半個世紀老牌企業的重要轉折點。

當年,它成為居家健身器材大廠派樂騰(Peloton)的最大代工廠。2012年成立的派樂騰,與Uber、Airbnb被稱為矽谷3大獨角獸,顛峰時市值高達500億美元,接近當時Uber身價。

有明星企業加持,力山從營收不到40億元的企業,去年營收來到184億元,是接派樂騰生意之前的5倍。在去年疫情期間,派樂騰不惜成本,包下了30架貨機,將跑步機、飛輪車一箱箱從台灣運往美國。每個人都對未來樂觀以待。

未料,解封後美國消費者重回健身房運動,派樂騰的家用飛輪機與跑步機需求銳減。消息一出,力山股價直落,與去年最高峰相比,跌幅一度高達6成,隨即,過年前傳出裁員,之後再發生供應商上街頭事件。

營收百億元的公司,為何會因為區區200萬元的貨款而上報,我們,該如何不要成為下一個力山?

成立半個世紀的力山,並非企業經營的菜鳥,它不是沒有在做風險管控。

做風控,連車都用租的……但該管理的是客戶而非訂單

派樂騰在疫情期間銷量暴增,給力山的訂單量,相當於2、3年營收的規模,而後者最後選擇只擴3成產能去接單。為了接大單,它重新檢視工廠的布局規畫,讓工廠內可以生產的空間增多,積極拉高現金水位,原本計畫採購空調,後改為租賃;連副總經理層級以上的配車,也統統改為租賃,人員結構也調整部分為派遣。

針對訂單的管理風險,它能想到的都做了,但還是不夠。

若攤開大事紀可看到,去年5月派樂騰前任執行長宣稱,要在俄亥俄州自建工廠。甚至更往前推,美國各州陸續解封,這意味著派樂騰所賺的機會財,可能會因為民眾可以回健身房,不用在家運動後而消失;自建工廠的計畫,更讓力山擔心,是否會動搖它最大代工廠的地位?

在派樂騰訂單縮手之前,從大環境到客戶等訊息都顯露出大單生變的警訊,但直到去年7、8月,力山才開始警覺。

看來,它的行動都是被動隨著客戶的訊息而動。

管理客戶,而不是管理訂單,是門學問。

管訂單,是針對訂單與自己產能、現金調度等財務風險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

但管客戶,還要越過訂單,更宏觀的去理解客戶所在環境與競爭者間的互動變化,掌握影響它起落的各種變數。如台積電之前會去聘請政治學博士的道理一樣,當地緣政治成為出貨風險之一,它們自然就得掌握。因為如此,公司上下的關注雷達就會放大,不僅限在是否承接大單的層次而已。 (相關報導: 疫情商機泡沫破裂!健身大廠力山遭控欠款200萬,恐為後疫情時代台灣產業縮影 更多文章

力山對家用健身器材需求的預測,多半來自派樂騰單方面的訊息。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建議,企業要有自己的調查管道,國際上有很多智庫出具的報告,雖然要價不菲,但為了更精準預測變化,「成本千萬不能省,省小錢反而會賠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