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嚴峻,究竟是以清零為目標或與病毒共存,成為近來熱門議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今在《TVBS》論壇中指出,「共存」是為了正常生活,因此群體免疫相當關鍵,若感染率不足加上疫苗免疫力下降,「就會一直拖、一直拖,像是燒開水慢慢就會燒不開,應快速把火弄大,開了就結束。」
針對疫情現況,何美鄉表示,從病毒免疫學角度來看,新冠疫苗對Omicron抵抗力將隨著時間減少;而疫苗面對新種變異株,重症保護率也會下降。根據英國研究數據,2劑疫苗對Omicron最佳保護力僅70%,3個月後會降到30%。
何美鄉進一步說,值得注意的是,3劑疫苗對micron最佳保護力同樣僅70%,且每過1個月會降10%,等同約3至4個會降至30%;此外,在對新變異株BA.1、BA.2的防禦上,打疫苗住院率將下降至70%。在此狀況下,假如無法避免感染Omicron,那何時才是最佳感染時機?施打疫苗後染疫的好處為何?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何美鄉表示,與接種3劑疫苗者被感染,體內不只會產生Omicron抗體,也會對Alpha、Delta,產生較高抗體;而未接種疫苗者染疫,就只會產生較低的Omicron抗體。由此可見,人體免疫力是逐步累積而成。 (相關報導: 新北、台中穩了?民調高卻怕被國民黨扯後腿 盧秀燕拚連任還得先搞定顏家 | 更多文章 )
至於台灣要感染多少人,才可能出現轉折點?何美鄉表示,要看自然感染率加上疫苗刺激出的免疫力綜合數值(即群體免疫力)。當此數值達到一定程度,R0值便能小於1,當穩定下降一段時間後,人們便能過著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