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讓確診數再次「加零」!德國之聲:台灣是怎麼做到的?接下來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20210823-蔡英文赴台大醫學院體育館接種疫苗,接種前護理師當場拆封全新高端疫苗,並在施打前高舉疫苗示眾。(取自蔡英文臉書)

台灣5月起面臨嚴峻疫情,3個月內染疫死亡數增加800多人,直至8月中疫情才逐漸受控,德國之聲採訪專家剖析關鍵原因,以及台灣接下來將面臨哪些挑戰?

這段時間,台灣防疫警戒提升至三級,實施類似軟性封城的措施,像是居家上班上課、餐廳禁止內用、娛樂產業關閉等,台灣的社會氣氛也因確診數和死亡數居高不下而低迷,直至8月初疫情才逐漸緩和。

公衛學者分析,台灣能控制住這波疫情,除了基本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社交距離及匡列確診者進行隔離等,大量篩檢以及台灣地方基層、民眾合作,功不可沒。但學者同時也提醒,台灣接下來的防疫挑戰是Delta變種病毒,並直言「Delta變種病毒一定會傳至台灣,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Taiwan Taipeh | Coronavirus | Soldaten, Desinfektion

台灣今年5月起爆發一波新的本土疫情,短短3個月內,新冠確診數從1千多人增至1.5萬人,死亡從1百多人增至800人,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台灣面臨最嚴峻的疫情考驗。

擴大篩檢、軟封城

前院長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向德國之聲表示,台灣面對的病毒株是以英國病毒(Alfa)為主,傳染力不及Dela病毒,但傳播力仍高,廣篩阻擋疫情傳播的重要關鍵。

他說:「台灣透過廣篩方式找出無症狀感染者,提早發現才能阻斷傳染鏈。」這還需要台灣精準且快速的的疫調,像是匡列確診者,公佈足跡,篩檢接觸者等。

事實上,台灣5月爆發這波疫情前,僅針對有症狀者檢測,因應這波疫情才將篩檢對象擴大至有接觸史的人,不過起初也遇到篩檢量能不足的困境,幾周後才逐漸補足。

Weltspiegel 08.06.2021 | Corona | Taiwan Neu-Taipeh | Medizinisches Personal

台灣5月因應疫情爆發增設篩檢站,提供有症狀或接觸史民眾檢測。

美國史丹佛大學公衛政策教授王智弘(C. Jason Wang)也表示,除了軟性封城,台灣疫情能緩和還可歸功於大量篩檢。台灣從5月中開始實施「三級防疫警戒」,嚴格規定室內5人、室外10人之聚會人數上限,以及強制關閉娛樂場所、要求餐廳停止開放內用等防疫措施。

民眾合作及基層衛生體系

台灣人的公衛觀念及警覺力也成了抗疫助力,詹長權說:「台灣人的衛生意識高,會提高警覺,做的防疫措施比政府規定的還要多,因此社會流動性很快就降低,減少人與人的接觸。」

他也向德國之聲指出,地方政府匡列感染者及接觸史也很重要。他並舉例,彰化疫情調查非常快速,精準的疫調,找出感染者擴大匡列並隔離,「很快找到從台北萬華回到彰化的人,阻斷社區感染」。

基層瞭解鄉鎮居民樣態,像是民眾常聚集的地區,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決定篩檢對象,截斷病毒傳播鏈。詹長權舉例,屏東地形狹長,但人們的生活圈有很清楚的模式,因此能直接針對地點來擴大篩檢。

王智弘也指出,台灣民眾的配合度是防疫關鍵,他向德國之聲說:「民眾自律,互相監督,若有確診者到處跑,就會通報」,並補充,「文化上,台灣人自我保護(Self-Preservation)及生存的意識高,與西方人的冒險精神不同,所以面對疫情台灣人更謹慎小心,也是能控制疫情的原因。

挑戰仍在

不過,這波疫情也為台灣帶來慘痛代價,不到三個月就失去800多條寶貴人命,經濟也受到重創,6月的失業率4.8%,失業人數達57萬人,創下10年來新高紀錄。 (相關報導: 美國官方病毒起源調查報告遲到 中國先打預防針:栽贓不可信 更多文章

Taiwan Taipei | Übung gegen Ausbreitung des Coronavirus

台灣5月疫情爆發後,醫療量能一度緊張。(資料照片)台灣5月疫情爆發後,醫療量能一度緊張。(資料照片)

台灣的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偏高是嚴重問題,彭博社曾報導,從去年初以來,台灣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5%,比香港的1.8%及新加坡的0.1%高出許多。詹長權向德國之聲分析原因稱,除了因台灣未普篩,無法掌握所有確診人數,導致分母較小而使死亡率增加,另一個原因是醫療量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