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美貨發起請願:《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選摘(2)

19世紀描述《排華法案》的漫畫(資料照,取自Wikipedia)

藉抵制美貨施壓美國的構想,數次出現在檀香山、舊金山的海外中文報紙上,但實際作為主要表現在聯署集體請願上,表現在一九○三年由在美華人向清廷提交請願書上。繼伍廷芳接任駐美公使的梁誠起草了新條約,一九○四年遞交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梁誠所擬的條約同意不准華工入境,但針對已住在美國的華工,針對非工人的華人,都增列了保護措施,包括讓他們擁有聘請律師、保釋、上訴的法定權利。從中國的角度看,這顯然很合理,中國承認美國有權管制入境,但反對不當對待和歧視,就和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裡所提的建議差不多。但梁誠所提的條約和清廷數位駐美公使所提的其他請求,美國置若罔聞。美國國會任由《葛禮山-楊儒條約》到期,一九○四年把排華法附加在一項撥款法案上,從此,排華為永久措施,中國經由條約程序提出的任何意見變得無足輕重。

在美華人感到絕望,另一方面,情勢的演變激使上海的改革派和商人起而行動。在民族主義情緒推波助瀾下,加上得到某些清朝官員和本土資本家支持,支持抵制美貨的聲勢更為壯大。本土資本家包括欲促銷國貨以和舶來品相抗衡的新興麵粉製造業。一九○五年五月,上海商界領袖呼籲,若到了七月,美國仍不同意更改排華政策,就開始抵制美貨。六月,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受到在華美國商界施壓——要國務院和移民局以「最大的禮貌和體諒」對待抵美的華人商人和學生。但此舉未能止住拒買運動。

拒買運動的領導階層來自上海境內成立較久的同鄉會館,其中許多會館有代表參與上海新成立的商會。拒買運動迅即使廣大的都市居民跟著動了起來,其中包括學生、專業人士、婦女組織、文學會、基督教徒團體——老早就熟悉西方消費品和風格的群體。拒買之舉使外國貨象徵外國帝國主義的看法明確固化於人心。拒買運動擴及中國至少十座城市,而以在上海、廣州、廈門抵制最力。上海是中國最具國際色彩的城市和口岸,大部分美國產品經由上海進入中國。廣東和福建則當然是北美、東南亞、澳洲境內大部分華人的原鄉。

美國貨——棉布、香菸、麵粉、煤油——是中國城市裡常可見到的消費品。美國棉布占了中國進口粗棉布九成,至少以十一個品牌在中國販售,此外還有三十一個品牌的棉被單、四個品牌的細棉布、十個品牌的斜紋布。與美國公司合作的上海商人,不只在上海賣美國貨,還把美國貨配銷給其他城市的零售商。上海商會挑其會員,閩籍著名商人曾鑄(曾少卿),主持拒買委員會。曾鑄是理想人選,因他沒有利益衝突;他本身的生意在東南亞,不在對美貿易。

數千人參與群眾大會,誓言抵制美貨。返國的華商在廣州的公開集會上講話。民族主義報紙《安徽俗話報》刊出一篇二十四頁的文章,介紹華人在美受壓迫的歷史背景,其中九頁列出要抵制的美貨品牌。報紙報導集會、演說、決議,新一波問世的小冊子和短篇小說使閱讀大眾對在美華人的困境保持關注。就連廣東某山頂佛寺的「老和尚」都想和訪客談那個排華條約。 (相關報導: 西方排華是中國恥辱:《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選摘(1) 更多文章

呼籲抵制美貨的傳單在諸城市大量散發。廣州店鋪和民宅貼出告示:本店/本宅不賣/不買美國貨……凡是買賣美國貨者都是無恥之徒。蘇州一香菸商宣布要公開燒毀其美國香菸存貨。在浙江的嘉興,每個店家都貼出抵制海報;報紙報導城裡不再有美國貨的蹤跡。遠至東北的口岸城市營口,當地買辦和碼頭工人都拒絕為一艘載了八萬罐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煤油的船卸貨。

1901年11月20日,《舊金山呼聲報》(San Francisco Call)頭版關於排華法案的新聞(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01年11月20日,《舊金山呼聲報》(San Francisco Call)頭版關於排華法案的新聞(資料照,取自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