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micron變種病毒的侵襲下,上海封城已逾一月。2500萬市民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物資短缺、求醫困難及心理問題後,對嚴格封控的不滿情緒充斥網絡。
中國官方到主流媒體反覆強調,從香港在二三月的死亡率來看,Omicron遠非「大號流感」,需要嚴肅對待,保護脆弱人群,不能「躺平」。
從上海目前的數據來看來看,這波Omicron疫情死亡率甚至低於流感,卻實施了代價高昂的嚴厲封鎖措施。很多民間的聲音提出質疑,到底是上海的新冠死亡率統計有問題?還是沿襲已久的嚴厲清零措施確實到了該調整放鬆的時候?
死亡率為什麼重要?
「評價一個國家是否可以走出疫情,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確診病例死亡率(CFR)。」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近期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這個指標在Omicron時期要予以特別考慮。

同樣在博鰲論壇,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要挽救生命,也要保住民生,很多國家都在做出艱難的平衡。
「所有措施都要以科學為基礎,當新的數據、新的研究結果出現的時候,當我們發現早些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不恰當的時候,就會調整立場和政策,並且向公眾說明調整理由。」王乙康介紹,現在新加坡的關注重點發生了變化,就是要確保醫療系統有足夠能力來應對那些可能出現的重症,確保整個運轉是穩定的,醫院是開放的,社會經濟的設施還能夠運行。
很多國家都做出了與新加坡類似的選擇,重要的依據就是,Omicron變種的死亡率顯著下降。
即便在中國,這種下降也體現在統計數據中。Omicron變異株流行以來,與早期武漢疫情期間有重大差異,當時新冠肺炎病死率最高的時候達5%以上。上海4月28日新增死亡52例,已連續13天出現死亡病例,合計337例,目前來看病死率為0.0607%(337例死亡病例/555352例總感染人數)。
而全球流感的平均病死率為0.1%。
死亡率的地區差別

既然在上海的統計結果中新冠死亡率顯著低於流感,那麼為何還採取幾乎是全球最嚴格的封城措施?
官方的表述是以香港為戒,現在的低死亡率是嚴格控制的成果,如果控制不住,醫療資源造成擠兌,死亡率則會遠高於現狀。
中國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近期表示,Omicron絶對不等同於大號流感。梁萬年說,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為0.1%,而Omicron變異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卻高達0.75%,約為流感的7到8倍,「老年人群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新冠)病死率超過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

香港目前統計的新冠死亡率的確很高,不僅高於內地,也顯著高於新加坡和英國等地——截止4月23日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率維持0.76%。在老年群體方面,香港卻和上海情況類似,新冠死亡率遠高於總體平均水平,但主要原因被認為是疫苗注射比例相對很低。 (相關報導: 拜登「中國政策」有何重點?華府如何打贏美中「世紀競爭」?《外交政策》重磅專文解析 | 更多文章 )
紐西蘭仍是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四個月的病死率僅為0.07%;亞洲疫情較為嚴重的韓國,韓聯社在3月25日的報道中稱死亡率為0.13%。這意味著,香港的死亡率是紐西蘭的十倍,是韓國的近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