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野的國民黨沒有蜜月期,應讓民眾有感

林全新內閣5月31日首次施政報告並備詢,在野國民黨立委佔據發言台癱瘓議事,豬農場外抗議。(陳明仁攝)

民主政治裡,在野黨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備位的執政黨。然而,作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至今的存在感卻依舊顯得蒼白與微弱;倒是國民黨內鬥的傳聞,從未間斷。什麼本土派、馬江派,各種標籤;衰敗至此卻仍熱衷於對內鬥爭,無怪乎,國民黨常被稱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過去歷史上對抗共產黨時如此,如今對抗民進黨卻也惡習不改,也算名符其實、實至名歸?

過去八年,社會既感經濟空轉、政治內耗不止,兩岸紅利並未落實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人民看不到希望,因而無論喜不喜歡民進黨,都寧可選擇將中央、地方、行政、立法都全權託付給它。這在二零一四年的台北市、台中市以及總統選舉的結果上,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並非民眾多麼鍾愛民進黨,實為對國民黨深感厭惡與不耐,亦或對國民黨存有疑惑與不解。於是國民黨的支持者選擇冷漠,選擇不投票,選擇冷眼旁觀。縱然如此,國民黨依舊是最大的在野黨,也依舊是大家心知肚明,未來不論四年、八年、十六年後,最有可能執政的政黨。因而,我們最終無法漠視國民黨的未來與發展,不管喜不喜歡這個政黨。

台灣人看不起擅於內鬥的國民黨,縱然部分民眾期待著這個黨能自我革新,能有效盡其職責,替人民監督政府。但遺憾的是,目前為止社會對國民黨仍是感到失望的。既不曉得這個黨未來的定位是什麼、究竟打算帶領台灣朝哪個方向走;也不知道這個黨現在究竟在做些什麼,更別提過去八年已對其無感,如今成為在野黨後,更是索性無感到底。對國民黨深感失望的支持者泰半選擇自立自救,而當支持者離心離德,性格溫和不狂熱於政治者,但凡談及國民黨皆對其不抱期待,不再關心,這種現象是任何一個政黨最大的不幸與悲哀。縱然如此,國民黨有所覺悟了嗎?

死豬不怕滾水燙。國民黨似乎仍沒有感到覺悟,它依靠著不滿民進黨的群眾取暖。這個在野黨目前唯一讓人民有感的,當屬於前些日子「反對瘦肉精美豬進口」的抗爭。是的,帶領豬農抗議政府,就監督制衡而言,本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既能替弱勢發聲,又對台灣社會有益;甚而,對小英政府而言也不是壞事,民進黨對美談判時興許能為台灣爭取更多權益,換得更多談判籌碼。對擔憂瘦肉精進口的農民而言,總不成找民進黨替其發聲吧?對擔憂生計的漁民而言,自然也不會傻到去找民進黨,這種事關個人利益權益之事,他們自然會希望向國民黨陳情,希望國民黨能替其發聲。在野黨存在的意義正在於此,但即便如此,人民卻沒有耐心等待國民黨如柯文哲學習市政般,來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在野黨。 (相關報導: 吳典蓉專欄:只要會抗爭,國民黨就能成為「進步」政黨? 更多文章

從帶領豬農的抗爭來看,也因部分議員的失言而遭轉移焦點,這突顯了國民黨立院黨團不僅缺乏紀律,黨的領導者也缺乏統御整合的能力。莫非真如謠言所傳,黨主席「令不出黨中央」?然而,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及過去的掌權者們,如今卻需倚賴民進黨政府的失言與失誤來「士氣大振」,難不成國民黨是鐵了心,要靠人民對執政黨的怨恨來重返執政嗎?當然,部分國民黨立委們會自我安慰,認為國民黨本來就不擅長當在野黨,又逢如此大敗,現在已經很好云云;又說,接到、聽到、看到很多民眾對民進黨甚至柯文哲都感到忿忿不平,表示了後悔當初沒有投給國民黨云云。莫非,國民黨真相信若時光倒轉,事態便會有所不同嗎?這種美好的想像並不會發生,其實若有時光機,一切重新來過一遍,局勢就結果而論想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