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對華政策上經常受到批評,指責她奉行「經濟友好路線」以及在人權上不夠強硬。本文作者Thomas Heberer認為,致力於對話是梅克爾作為領袖所具備的遠見卓識。
梅克爾擔任德國聯邦總理長達16年之久,在此期間,對中國進行了13次訪問。2007年,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招致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之後,盡管中國的內政和外交領域越發變得僵硬,並更為強力地伸張其利益,梅克爾始終努力保持同北京的建設性對話。梅克爾因此受到奉行「經濟友好路線」以及在人權方面過於謹慎的多方指責。
梅克爾的謹慎態度有以下原因: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如果將梅克爾的對華政策解讀為僅僅是出於經濟考量,便是一種曲解。她的眼光遠遠超出這一範疇。她研究中國,其中不乏批評性。2020年5月,她在談到怎樣與中國打交道時這樣說道,不僅是貿易往來,還要看到中國正在以怎樣的決心在國際結構中爭取自己的地位。
同時,她主張「擁抱而非謾罵」,認為在氣候變遷、環境保護以及全球健康領域必須、也能夠與中國一道取得進步。她說,進入中心視野的不應是分隔的力量,而應該是共同的東西。她繼續說,比如在非洲,應該同中國更好地進行協調,雙方應就非洲持續性發展的標准達成一致。她始終避免採取對華強硬路線,並試圖尋找妥協方案。
對美國的告別訪問期間,梅克爾告訴拜登總統,有關人權以及中國不公平的貿易競爭手段,兩人的意見是一致的,但她同時表示,反對與華盛頓聯手反華。
歐盟因新疆政策制裁中國、以及北京加倍的反制裁表明,中國不為制裁所動,恰恰相反!即便如此,梅克爾(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一道)仍在繼續尋求與中國領導層的溝通,努力加強對話。
停止對話帶不來解決方案
梅克爾在困境面前追求平等對話的執著,並非顯示她的弱勢,而證明她作為國家領袖所具備的遠見卓識。她曾多次警告新一輪冷戰的危險,深知中國以及與這個國家合作的內涵遠遠不止人權的範疇:面向未來的對話,旨在解決單一國家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生態持續性、全球瘟疫、移民、武力衝突、共同研發新技術等等。
這類問題均無法通過對峙與採取「強硬政策」得到解決,它們只能通過對話以及與此相聯的討論得到解決。停止對話帶不來解決方案,只能造成局勢更為僵化。
德國前外長費雪(Joschka Fischer)不久前在一次採訪中表示,21世紀不會重現全球性強權政策,更不會被它主宰,全球性問題(氣候危機、全球瘟疫等)最終將迫使各大國不得不進行合作。
今年8月發生的阿富汗危機再次表明,民主以及「西方價值觀」很難簡單地出口, 「以價值觀改變世界」的 外交政策宣告失敗。西方應該、也必須在這裡轉換思維。 (相關報導: 今年歐洲最重要的一場選舉》德國社民黨戲劇性超車,黨魁蕭爾茨強勢挑戰總理大位 | 更多文章 )
後梅克爾時代: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發揮協調作用
今年9月26日舉行的德國聯邦大選過後,梅克爾的對華政策是否能夠延續下去,取決於本次選舉的結果以及之後建立起的新聯合政府。無論拉謝特(Armin Laschet)還是蕭爾茨(Olaf Scholz)作為梅克爾的繼任入主總理府,他們二人都更偏向於在對華政策中強調「對話與合作」的必要性,雙邊關係裡重視「夥伴因素」,都拒絕簡單粗暴的聯美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