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指數化投資不用停損停利?專家3點證明,「定期定額」股價下跌也不怕

為什麼指數化投資不需要停損停利?(示意圖/取自Pixabay)

今天看了椪柑她爸的訪問,大叔覺得主持人提出的一個問題應該可以碎碎念一下,那就是「為什麼指數化投資不需用停損停利?」。

很多主動投資人就算使用了指數型ETF,因為沒有搞懂市值加權型ETF的優勢,所以還是會被自己的「人性」給影響,他們甚至還會說:沒有人可以抱住股票那麼久的。並且認為投資就是要持續買賣,這才是真實人生的投資方式。

這從頭到尾都是投資行為偏差,就大叔目前所能想到的,指數化投資不需要停損停利有幾個理由與條件:

一、指數化投資使用「定期定額投資策略」

訪間常說「定期定額」要配合「停損停利」才有效獲取報酬,否則當股價回落之後,獲利就消失了。為什麼投資界會有這種想法呢?主要原因是因為個股本身極容易受短期籌碼改變股價,還有長期的景氣循環也會影響公司獲利。

有些投資人還會堅持定期定額要在股價低點起扣,獲利才會更高。大叔簡單用下表試算真的有幫助嗎?下表有兩種投資策略分別是「定期定額」與「確定反轉後+定期定額」,大叔假設成交股價由90依序下跌到80元....50元之後反轉上漲到100元,兩邊的最後定投的總金額是相同。

(圖/方格子提供)
指數化投資使用「定期定額投資策略」。(圖/方格子提供)

「定期定額」一共成交了十次,每次定投一萬元,成交股數為1391.2股。「確定反轉後+定期定額」成交了五次,每次定投二萬元,成交股數為1291.2股。

「確定反轉後+定期定額」就是預計從低點買進到高點時停利的策略,請問在這麼單純的條件來比較兩種策略,它的績效有比較好嗎?我們只要看看同樣的投資金額下,誰持有的股數較多就知道? 是「定期定額」比較多。

在一次股價的V型波動下,「確定反轉後+定期定額」都不一定能打敗單純的「定期定額」,而且股價反轉後才開始定投也不是每次都能掌握的,那一種方法比較簡單不需要精準抓到反轉點,就能複製相同結果?還是「定期定額」。

那停損呢?不需要的原因來自下一點。

二、指數化投資只使用「市值加權指數型ETF」

建議你先看看這篇「換個尺度看理性與非理性繁榮」,單一個股很容易受炒作因此股價大起大落,或是因為公司本身競爭力落後而步入衰退。投資人認為在虧損擴大之前停損或許是必要的,因為股票有可能變成壁紙。

可是指數化投資使用的是「市值加權指數型ETF」,以台灣股市的加權指數為例,全名為「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這並非單一公司的股價,而是所有上市公司用股價與發行量加權後得到數值,因此我們可以用股價與發行量就簡單推算出股市的市值。

如果單純用價格的角度來看指數,你肯定會覺得指數是妖股。可是大盤指數其實沒有跟妖股一樣亂漲,是你用錯尺度看變化幅度了。

在「換個尺度看理性與非理性繁榮」說到:

一次次的「非理性繁榮」與「理性繁榮」的輪替間,指數最終成長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高度了,在沒有大盤指數的年代,也同樣是這樣運行。如果你仔細看看改用「對數尺度」來看指數的成長,你有發現走勢變成另一種感覺,有沒有看出指數呈現「均值回歸、往上成長」呢?就像下圖這樣的感覺。 (相關報導: 還在看殖利率存股?專家戳破「高股息」迷思,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更多文章

(圖/方格子提供)
如果你仔細看看改用「對數尺度」來看指數的成長,你有發現走勢變成另一種感覺,有沒有看出指數呈現「均值回歸、往上成長」呢?(圖/方格子提供)

「均值回歸、往上成長」會出現代表整體市場的指數上,大叔為什麼會如此肯定呢?你可以看這篇「大叔相信的不是指數ETF,大叔相信的是你們」,如同「國富論」的這段話,基於人的天性使然,追求自利的個體行動能促進社會整體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