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到石澳海灘玩,在淋浴間梳洗的時候,有兩個女生經過,突然走到我我身後說『胸大容易得乳癌』,就笑著跑開了。我當時很詫異,也覺得憤怒。但我很快就收拾好心情,我不想讓她們的話毀了我的心情。」
這是這是今年26歲,來自香港的大尺碼模特Charli傾訴的心情。她告訴BBC中文記者,即便自己早已不在乎來自網上或路邊人身攻擊,但在香港,日常生活她還是得面對許多意外的惡意。
Charli的經歷不是孤例。今年上半年,香港出現了一家專門僱用「大碼」女性的模特兒經紀公司。該經紀公司與來自港台兩地,目前共40多位的大碼女性合作,希望「革新美麗定義」或校正社會將「瘦」等同「美麗」的觀念。
一些學者也在呼籲,「以瘦為美」不應是唯一審美標凖。女性無論胖瘦,都應該愛自己及尊敬不同身體。
大尺碼模特公司出現
該經紀公司負責人徐俊文告訴BBC稱,這些女孩與他們簽約之前,本身都各有才華及潛力,有人是音樂創作者,有人是插畫家或業餘演員等等。公司創業目標就是盼望聚集這些才華,讓她們更有信心去自我實現,不再因為身材問題,而掩沒自己的夢想。

徐俊文說,目前許多商業團體或公家機關,都慢慢有與他們接洽合作。他認為本地社會有逐漸開放的跡象,他希望不是只是因為這些女孩的身體而推廣他們,更重要的是她們的才華及個人特質。
同時,今年香港有電視台推出了「胖美人」選美節目,希望改變公眾對於大尺碼女性之歧視。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蘇欽華向BBC中文表示,「以瘦為美」的潮流,其實與消費主義之關係千絲萬縷,大眾亦被馴化為只視纖瘦的身體是為美的唯一標凖。
起源1960年代的美國女性主義運動曾大力呼籲,女性無論胖瘦都能愛自己及尊敬不同身體。蘇欽華認為,推動「身體正向」(Body Positivity)亦即讚揚多元不同身體的概念很好。「一方面它迫使大眾多思考身體的可能性,讓不同體型與身體的人走進大眾目光。身體正向運動亦給予這些敢於擁抱不同身體的人,向企業提出這些女性的需要以及訴求之權力。」
Charli的故事:我放棄了減肥
不過,對許多大碼女性來說,生活中的歧視還是隨處可見。
「上個月吧,我有一天在地鐵上,有個身形很胖的中年男子,走過我身邊,突然對我說了一句:死肥!然後出車廂。」Charli向記者說,面對人身攻擊,自己能很快整理心情,但在香港,她還是發現社會對大碼女孩有所歧視,許多朋友都會跟她分享日常生活遇到的不快。
她也注意到,在香港的街頭及地鐵站內,琳琅滿目的「纖體」及減肥廣告佔據昂貴的廣告空間,這亦顯示出香港美容產業的蓬勃及需求旺盛。
Charli說,中學時候自己就關注輿論對於「胖女孩」的批評,譬如香港知名歌手鄭欣宜,因為深受輿論譏諷其身形之後開始減重。這一度讓她十分焦慮。
害怕被排擠及歧視的她也曾吃減肥藥。「我雖然瘦的很快,兩個月減了快20磅(約9公斤),但減肥藥讓我變得容易生氣,沒有耐心,想睡覺但睡不著,想吃東西但吃不下。」 (相關報導: 歐洲兒童肥胖問題嚴重!世衛組織:外送點餐軟體和網路遊戲是元兇 | 更多文章 )
Charli之後覺得自己有憂鬱傾向,因此選擇放棄減肥:「我現在運動都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瘦。人生好短,我不想在乎別人的眼光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