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世代出陣》返鄉,北漂族的逆襲─高雄青年選票分析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北漂」到台北信義區,舉辦「北漂青年見面座談會」,場外吸引300多人圍觀守候,擠爆巷弄。(周怡孜攝)

雖然是大陸用語,但在傳到台灣後也融入在地化脈絡而有了新的意涵。它甚至成為左右今年台灣九合一選戰的關鍵族群。「北漂」是誰?如何定義?他們到底有多少人,又是否擁有改變高雄、甚至台灣未來的力量?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 in my eye

John Denver,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1971)

(我所有的回憶都離不開她礦工所愛之妻她陌生於海洋黑灰交雜塵土飛揚籠罩天空腔中私釀嚐來混濁,眼眶裡淚水朦朧

美國鄉村樂傳奇歌手約翰丹佛〈帶我回家,鄉村小路〉,1971)

「北漂」青年對台灣來說其實並不是新現象。1980年代以降,台灣進入快速工業化、都市化階段,至1990年代時,人口高度集中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個大都會區。出身農村的青年,離家背景到大都市工作的故事,羅大佑一曲〈台北不是我的家〉已經唱過了。然而「北漂」議題在本次九合一大選中又開始發酵,從韓國瑜、陳其邁兩大市長候選人陣營汲汲營營地爭取離家遊子的支持,就可以看出「北漂」青年議題是這次高雄選戰的主戰場之一,拍廣告、開直播,各式的宣傳手法無不招攬在外地的高雄青年回家投票。

「北漂」議題對綠營來說其實是相當棘手的,如果擺出太大的陣仗拉攏,就好像自承過去在地執政二十年的產業轉型是失敗的,導致青壯人口被迫大量外流;藍營的態度也有些尷尬,在於難以確認「北漂」青年回家後是否會把選票投給自己,畢竟國民黨的招牌早就不易吸引年輕人的支持。再者,由於人口統計難以確認,各方對何謂「北漂」青年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因此雙邊在「北漂」議題上的口水交鋒,像是掉入了一場漫無止境的泥巴戰。

因此,本文要試圖釐清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北漂」青年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大概有多少人?他們對選戰的影響有多大?

第二,什麼因素才會刺激「北漂」青年回家投票?

高雄「北漂」青年到底有多少?

「北漂」雖然是大陸用語,但在傳到台灣後也融入在地化脈絡而有了新的意涵。首先,必須要將高雄的「北漂」青年拆成兩個族群來看。第一類是北上念書的20-25歲族群(1992-1998年出生),可泛指為「學青」。這群青年在求學經歷當中,受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及2015年「反課綱運動」較深,就算不是民進黨的支持者,投給國民黨的機會也不高,是綠營、尤其第三勢力積極爭取的對象。 (相關報導: 高銘志觀點:「老婆陪睡」是國文程度低落還是造謠? 更多文章

若以勞動力參與率來看,其總人數約有9萬人。本文再借用臺大駱明慶老師的研究,可以看到於2014年,戶籍設在高雄縣市的臺大學生就有2,500人。[1] 雖然台大是全國學生人數最高的大學之一,但若計入散居全國的高雄學子們,仍可合理推估這類族群的總人數可能在4到5萬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