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陷入「兩個」中國政策 企業未聽政府建議「去風險」

德國總理蕭爾茨與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美聯社)

無論是「兩個中國」政策還是兩個「中國政策」,都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從德國政界看到的。德語媒體觀察到,在德國,這與總理府和外交部及經濟部的角力有關。期間雖然政界號召對中國「去風險」,但德國企業似乎別無選擇。

德國媒體《明鏡周刊》發文評論德國政策層在此次中國總理李強訪問德國、出席德中兩國政府磋商會議上的表現。文章指出,社民黨的總理府和綠黨的外交部及經濟部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嚴重。

報導在引言中寫道:官方上,聯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項共同的中國策略。然而,實際上,總理的和解政策與副總理哈貝克的經濟政策存在衝突。

文章在開頭寫道:「總理並不擅長過分讚揚,但在上周二的德中經濟論壇上,蕭爾茨找到了贊美的詞句。他當著中國總理李強的面讚揚德中貿易關係。」

「雙方都從彼此的貿易和投資中受益,」德國總理說。他讚揚了德國在中國超過1000億歐元的直接投資,「令人矚目」。

作者指出:「這並沒有表現出對中國新的強硬態度。即使是在總理辦公室之前的共同露面,實際上只有來自北京的客人可能滿意:不允許記者提問,中國的媒體代表們乖乖地鼓掌。讓你人在柏林,感覺猶如在北京。」

但是,政府中並非所有人都像總理那樣看待事情。特別是綠黨的經濟部長哈貝克。文章寫道:「一段時間以來,哈貝克對中國採取了另一種更為嚴格的政策。這一點,由《明鏡》獲得的數據可以證實。據悉,自他上任以來,德國經濟部已將給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擔保額減少了大約50億歐元。」

因此,文章明確指出:「官方上,聯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項共同的中國策略,但實際上,看起來總理和副總理並非只在追求一種中國政策——而是兩種。」

德國總理府 vs. 經濟部和外交部

作者舉例稱:「在上周德中政府磋商的準備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意見分歧。由綠黨領導的部門,包括哈貝克的經濟部和貝爾伯克的外交部,都希望在中國總理訪德之前定奪一個宣布已久的關於中國策略的文件。但是,總理辦公室和外交部仍未能就一個共同的草案達成一致。談判主要圍繞著政策文件中,對北京當權者的態度應該如何尖銳的問題展開。」

所以,德國政府這份備受矚目的中國策略文件最終還是未能在中國總理李強訪德之前問世。《明鏡周刊》在文章中透露:如今各參與部門不再期待能於今年暑假前完成這份文件。哈貝克和貝爾伯克以北京對香港和台灣的威脅行為來為對北京奉行更嚴厲的政策路線辯護,他們總是指出共產黨如何壓迫少數民族。而社民黨對此的態度更加放鬆,更注重傾聽德國工業界和工會的聲音。

文章隨後仔細介紹了德國經濟部如何大幅度降低了向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發放政府經濟擔保的力度。並在結尾寫道:「經濟部長關心的是一種價值觀引導的經濟政策。總理辦公室對此持懷疑態度。雖然總理也曾談過對中國的『去風險化』,即降低風險。但在實際操作中這意味著什麼,德國執政聯盟可能會因此爆發下一場衝突———話說回來,聯盟其實已經處在衝突的中心了。」 (相關報導: 歐洲最大報也被迫轉型!德國《畫報》將裁員、大砍成本,以AI取代這些編輯工作 更多文章

風險?準備好了!

《南德意志報》也在最新有關德中經濟的報導中,重點關注德國總理蕭爾茨口中的「去風險」。在題為「風險?準備好了!」的文章中,作者在引言中發問:「德國經濟與中國的關係深不可分。許多企業並未盡力降低風險,反而正在擴大其業務規模。為何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