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的結果,112年「個人申請」統一分發,缺額共有16,121個(不含原住民、離島、願景外加名額),較去年招生缺額10,294個,大幅增加了5,827個。

由表一的數據上來看,報名總數減少5238人,對比分發缺額人數5827人,似乎能將招生缺額大幅增加的原因,推給報名總人數減少,又或能推給少子化。

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析表一的數據,獲得分發的總人數,112年比111年少了7922人,比分發缺額數5827人還多了2095人。再看表二,112年完成就讀志願序登記人數比111年少了9121人,比分發缺額數5827人還多了3294人,由這二個數據,我們就不能將112年缺額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完全推給報名人數減少,或是少子化。
「獲得分發的總人數」與「完成就讀志願序登記人數」,這二個數字,代表的是願意採用「個人申請」的學生人數。很明顯的,這二項在112年少掉的數字,都遠比112年分發缺額數高的多,分別高出35.9%與56.5%。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比起去年,更多人打定主意就是用分科考試,而不打算用學習歷程檔案來拼大學錄取。
看來,比起學習歷程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學生願意信任由分科考試成績來分高下。
這樣似乎跟教育部力推的108課綱,以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導向,而非考試導向,明顯的背道而馳。
這時,我們就得來探討,為什麼越來越多學生寧願相信考試,而不相信學習歷程。
考試到底跟你未來的人生有沒有很大的正相關?看起來似乎有,也似乎沒有。但我覺得這是百分比的問題。意思就是還是有一些相關性的。
現在還有那個行業不用考試的?很少,想來想去好像就只有農業種植人員或漁夫。
而,需要考試的行業,表示什麼?表示熱門、薪資行情高,很多人要搶,所以得用考試來篩選。不用考試的行業,表示什麼?表示冷門、薪資行情低,沒人要去,只要有人願意去,直接錄取。
所以你說,如果想得到高薪工作,考試重不重要?

考試太重要了。沒通過考試,你空有滿腹的素養能力、國學素養、專業能力⋯等等等,是毫無用武之地的。
這樣說,你會抗議是不是太武斷了,說,誰誰誰就是沒考試、沒學歷就成功了。
當然,有這種例子。這時,你又得不厭其煩的,搬出大家最喜歡搬的王永慶老前輩、搬出比爾蓋茲、搬出祖克柏…
但,這只是很成功的少數例子,巨大成功到有機會被報導出來讓大家知道。多的是沒成功,卻不會被報導出來的案例。
何況,這種成功案例,偏偏不會跟你說,他們成功,還有其他附加條件,例如,家庭背景、有沒有貴人、有沒有自學⋯等等等。
就舉本文開頭提到的大學申請為例好了,考試出來的分數不理想,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再怎麼精實豐富,也毫無用武之地,只能走向分科考試。因為,在各大學的招生入選資格上,你就被刷掉了。教授根本沒機會看到你準備三年的,精彩豐富又充滿素養能力的學習歷程。
你能大聲抗議說,這不公平嗎?不能。
所以,你說考試重不重要?當然,非常重要。
再舉個葉丙成教授創業的例子,他多次說到,為了要募集資金,得跟投資人拜託,做簡報介紹自己公司,希望能得到金主的青睞,這何嘗不是一種考試?
後來,他還開了收費的簡報課程,說「不動腦筋」、「不想策略」,是沒有金主會買單投資你的。
簡報上的「動腦筋」、「想策略」,不就是很像是學霸分享給我們的考試攻略本嗎?。
考試,就是這麼重要,而考試要考好,就得動腦筋想方法。

但,通過考試,具備資格後,才真正是你的人生大考驗。這時,你的學習歷程、你的素養能力、國學素養、專業能力⋯等等等,才會是有用武之地的時候。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你的求學階段,還是在你的職涯階段,我們一直都處於被考試的狀態,不論考試的樣貌是國考,還是被你的主管或客戶考核,或是被你的潛在金主考核。
所以,你說,考試重不重要?
當然,如果你有好爸媽,好祖父母,考試就真的不是很重要了。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時間有限下,如何快速準備考試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