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生存還是毀滅?朝鮮將往何處去?

2018年6月12日新加坡川金會,金正恩與川普相談甚歡(朝中社)

不管是一場政治秀還是和平進程的第一步,舉世矚目的朝美「獅城峰會」已載入史冊。

當人們在評論峰會的結果究竟有多少「含金量」時,或熱心搜集各種花邊花絮新聞時,我們最終都無法回避以下這個問題:朝鮮未來將往何處去?

客觀而言,平壤此前所作的一切努力均是為了能與美國建立一種平起平坐的關係。反美並非其目的,而是生存和發展的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金正恩對這次峰會的態度是認真的。

從華盛頓角度看,說朝鮮對美國構成武力威脅,那是絕對的聳人聽聞。川普答應舉行峰會,並非因為懼怕平壤的核能力,而是為了在國內展示其卓有成效的外交手腕;若能順手再搞個什麼諾貝爾和平獎,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朝鮮問題若真有望解決,哪怕這希望暫時還只體現在紙面上,川普一定會非常自豪地對國人說:瞧瞧,前任辦不到的,我上位不久就做到啦;奧巴馬雖然拿了諾貝爾和平獎,卻搞不定平壤,可我三下五除二,輕而易舉地就把金正恩拿下了。

的確,「川金會」對雙方都有很現實的政治意義,對平壤尤為甚。朝鮮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正如歷史上出現過的無數次歷史抉擇關頭一樣。

歷史與現實:1949年的中共和2018年的朝鮮

若問中國人John Leighton Stuart是誰,能回答出來的估計不會太多;但若問是否聽說過「司徒雷登」這個名字,點頭的人或許會很多。對,他就是出生在中國杭州、首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前美國駐華大使。

2018-06-13司徒雷登,攝於1941年。(取自維基百科)
2018-06-13司徒雷登,攝於1941年。(取自維基百科)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蘇中戰役」爆發前夕(1946年7月),司徒雷頓走馬上任,開始了其在中國的外交生涯。可以說,他見證了中國內戰最關鍵和最重要的階段,親歷了國共兩黨強弱逆轉的過程。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攻佔當時的首都南京。作為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並未隨國民政府前往廣州,而是通過其秘書傅涇波向中共發出了願意直接接觸的信號。中共於是派出了原燕大學生、時任中共南京軍管會外事處長的黃華與之進行了首次試探性會面。

從5月13日首次會晤至8月2日最終啟程返美,司徒雷登與黃華一共密談了四次,還派自己的秘書與黃見面五次。大使雖然明確表示「華府無意捲入中國內戰,並打算逐步停止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但雙方都在試探對方高層的真實意圖,因此措辭口吻都相當謹慎。

司徒雷登這一秘密外交使命的根本目的是要從中共方面取得「新政權不會與美國為敵」的保證,以此作為考慮與中共建立新關係的基礎。他還詢問是否可以在他回國述職前假道北平與周恩來會面,中共對此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和安排。

中共開國大典中的毛澤東與謝雪紅(後方者)(圖/wikimedia commons)
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圖/wikimedia commons)

可是,該方案最終遭到美國務院的否決。司徒雷登於8月2日離開南京返美,中美密談也由此無果而終。8月8日,毛澤東寫了那篇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

後來擔任過中國外長的黃華在其回憶錄中提及周恩來當年透露過的一個細節:司徒雷登曾通過民主黨派人士向中共轉達過以下口信,說如果新政權願在美蘇之間採取中間立場,不完全倒向莫斯科,美方願一次性給予新中國50億美元的貸款,以幫助其恢復經濟。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原形畢露,金正恩漂亮出擊,「川金會」讓台灣上了一課 更多文章

這一切最後當然都未發生,但如果相比1950年中蘇結盟之初蘇聯對華提供的援助貸款僅為3億,以及後來中蘇關係破裂和中美恢復邦交的歷史轉折,有學者也提出,中共當時作出的所謂「一邊倒」的外交決策是否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