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剛於日前同意暫時停止加徵關稅、開啟 90 天談判期,雙邊關係卻因先進半導體技術問題,科技衝突升級為「法律戰」。中國商務部5月21日表示,美國試圖在全球封殺中國高階晶片,針對包括華為昇騰在內的先進運算晶片展開圍堵行動,已引發中方強烈不滿。中國商務部警告,任何機構或個人若執行或協助美方此類措施,將觸犯《反外國制裁法》等國內相關法律,並需承擔法律責任。
焦點聚集在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所研發的人工智慧晶片,以及美方針對該技術所採取的出口管制政策。過去一週,中國多次對美方針對華為的限制措施發出嚴厲批評。北京指責華府警告全球企業避免使用華為生產的 AI 晶片,並稱此舉破壞了日前於日內瓦舉行的貿易談判共識,嚴重影響雙方協議落實。
根據2021年頒布、2025年3月實施的《反外國制裁法》相關規定,中國政府有權對任何參與對中制裁的外國實體與個人實施反制行動,包括列入「反制清單」與限制交易、財產凍結等措施。
王毅抨擊晶片封鎖是「科技霸凌」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0日在北京接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Kyung-wha Kang)時也提出強烈譴責。他表示,美方近日欲全面封殺中國晶片產業,這種手段無異於單邊霸凌,中國將予以堅決反對。

王毅重申,中方對美政策一貫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大原則。儘管近期兩國高層經貿對話略有進展,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打壓行徑,仍嚴重破壞兩國互信與合作空間。王毅指出,亞太地區是中美利益交匯的重要地帶,中美兩國應藉由區域互動建立良性模式,從而尋找合作契機,緩解戰略緊張。
中美角力延伸至科技與區域安全
中方公布會談細節指出,康京和也呼籲各界以客觀理性角度認識中國,並表示亞洲協會願為促進中美互信搭建溝通平台。這場會談也反映出中方試圖透過民間對話與美國保持最低限度的互動。
另一方面,《金融時報》本月披露,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研擬進一步擴大出口限制,將多家中國半導體企業納入黑名單,其中包括中國最大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的附屬企業,以及記憶體巨頭長江存儲旗下公司。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也公告,撤銷拜登政府時期針對部分高性能晶片的出口管制調整措施,並警示產業界注意使用中國晶片、特別是華為昇騰系列晶片所涉及的風險。
北京出招反制,聚焦法規與貿易工具
面對來自美國的新一輪科技圍堵,北京不再僅限於外交抗議,而是透過制度化法律工具加以反擊。《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具體授權中國國務院相關部門,對外國組織與個人採取針對性反制行動,旨在保護本國主權與科技企業利益。
此法案明確指出,若外國實體援引本國法對中國發起歧視性制裁,中國政府可依法凍結其在華資產、限制其在華活動,甚至對其法人代表實施入境禁令。此舉意味著中美科技戰不再只是貿易技術層面的鬥爭,而進一步上升為法律與制度競爭,雙方摩擦恐將更加長期且激烈。 (相關報導: 賴清德向對岸遞出橄欖枝,為何仍遭北京強硬反擊?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