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撰文指出,期待北京成為烏克蘭沖突的和平調解方,這只是一廂情願。評論分析認為,中國缺少動用全部力量尋求解決和平解決方案的動力。《南德意志報》分析北京在能源方面的超前部署策略。
《明鏡周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雖然中國對俄羅斯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對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發揮調解作用的期待是錯誤的,因為這不符合北京的戰略利益。
評論開篇便指出:「寄希望於中國人能夠阻止普京,這是基於一個根本性的致命誤解:即如果西方投桃報李,北京就會願意這樣做,或者至少可以被說服這樣做。很少有證據表明情況是這樣的,所以只能說是一廂情願。世界不能相信中國會成為烏克蘭沖突的和平調解人。」
評論指出,雖然中國和烏克蘭兩國之間擁有良好的外交關系,但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宣傳上和政治上都支持俄羅斯的立場。北京方面還將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西方,尤其是美國。
評論寫道:「在中國官方的敘述中看不到東歐人自己的意志和作用。相反,他們被看作是地緣政治棋盤上的棋子,依照美國的意志前進或者後退。」
「以這種方式理解,北約東擴和烏克蘭向西靠攏並不是基於東歐人的合法利益,而是基於美國圍堵、羞辱和威脅俄羅斯的惡意計劃。因此,俄羅斯的侵略戰爭是一種防御性的演習--正是'當你把一個大國逼到牆角時'會發生的一樣。當然,中國認識到與自己所在的印太地區的相似之處,美國正在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新的安全協議。」
評論寫道:「當然,中國也明顯表示拒絕新的冷戰,畢竟它希望繼續進入西方市場並獲得先進的技術。但這並不意味著北京長時間以來沒有按照這些思路思考和行動。從軍事武裝到『雙循環』的經濟戰略,中國試著盡可能地實現自給自足。這說明北京已經著手准備工作了。這當中也包括分化西方的努力。中國鼓勵西方得到機會就應該實現『戰略自治』。」
評論最後寫道:「如果中國參與斡旋烏克蘭沖突,顯然會帶來美中關系的改善,北京也會在西方社會贏得掌聲,但是這會帶來長久的和諧氣氛嗎?北京方面認為,從歷史規律來看,一切都還會照舊,也就是說包括台灣、香港、新疆等話題在內的所有爭議點都還會存在。」
「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中國缺少動用全部力量尋求解決和平解決方案的動力,因為烏克蘭只接受繼續圍剿俄羅斯的方案,並且繼續允許烏克蘭向西方靠攏,而後者則加強美國的地位,但不管哪一項都不符合北京的利益。」
北京的能源超前部署
德國新近被能源安全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但是中國早就開始應對解決這個問題。對北京而言,實用主義是解決問題的重點:人權問題和氣候保護並不重要,主要是價格合適。
《南德意志報》發表文章指出,中國80%的原油進口都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北京方面擔心,如果台灣問題引發武裝沖突,美軍可能會封鎖海運線路,切斷中國至關重要的能源供應。因此一定要找到替代路線。 (相關報導: 裴洛西訪台羅生門》台灣當局反應為何如此低調?CNN專文剖析個中關鍵 | 更多文章 )
文章寫道:「北京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人權問題無關緊要,關鍵是價格合適。烏克蘭戰爭開始前,沙烏地阿拉伯曾是中國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但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地位現在已經被俄羅斯取代。同時,中國向沙烏地阿拉伯的死敵伊朗購買石油。由於美國的制裁,伊朗無法向西方國家出口石油。由於俄羅斯的競爭,伊朗也被迫壓低價格。最後,中國也正在大力投資向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這可以被看作是對莫斯科的挑釁。但是中國有能力這麼做,因為它對能源的巨大渴求使它在全世界都擁有強大的市場力量。德國現在正在尋找其它的天然氣供應國,例如卡達,在這個市場上它必須要和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中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