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從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幹部營隊裡演講完回到家,在門口剛好遇到女兒送朋友回家,原來是她們邀請大學時代的朋友到社區賞螢、看油桐花。
我問她們這次聚會有什麼好玩的事。
A寶說:「我們下午帶同學到社區旁的溪邊玩,想不到她們真沒膽,一些小甲蟲爬到身上,都會花容失色,驚叫半天。」
B寶幫忙解釋:「都市人很少看到蟲子,害怕是當然的吧! 不過其中有個朋友到國外旅行時,團隊中有人得到急性盲腸炎,讓大家緊張了一陣子。若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病,還真是麻煩,幸好之前我們到西伯利亞搭火車自助旅行,在沙漠中行走的時候,沒有得到急性盲腸炎。」
A寶有點困惑:「盲腸沒有用,又會帶來問題,是不是乾脆把它割掉,免得旅行時發炎就糟了?」
提到這個問題,我就有興趣了:「誰說盲腸沒有用?沒有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的器官會一直存在我們的身體裡嗎?演化的力量不是應該淘汰掉這些致命的風險嗎?」
聽到我這麼一問,AB寶嚇了一跳。
A寶很快回答:「盲腸沒有用,不是常識嗎?」
B寶想了想:「我們在學校時老師這麼說,課本也這麼寫,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我點點頭:「的確,到目前為止,醫學上大部分專家還是認為盲腸沒有用,不過這些年一些科學家有不同意見,也做了一些研究,來探討謎一樣的盲腸。」
我從書架上找出《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同時繼續說:「盲腸的正式名稱是闌尾,是位於消化道底部,大約中指長的一個懸吊小肉塊。裡面有一大堆細菌、抗體和免疫組織。當盲腸破裂時,密度極高的細菌在無菌的腹腔內四處流竄,形成感染,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嚴重的威脅,若不即時醫治,死亡率很高。」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常識:「妳們應該知道吧?從嘴巴、食道,然後一直到小腸、大腸、肛門,整個封閉性消化系統是容許細菌存在的,甚至人體消化道中估計有一千種以上的微生物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品種離開腸道就無法生長繁衍,很難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因此對這些細菌的功能我們還是很陌生。人體內除了腸道之外,其他血管、組織大致是無菌的,假如有了外來細菌感染,會造成很大傷害。」
A寶有點急:「爸爸,你還沒說盲腸到底有什麼功用?」
我笑笑說:「別急別急,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一下。三百多年前,人類就開始盲腸切除手術,挽救了許多生命,而且盲腸切除之後的患者,絕大部分沒有任何後遺症,照樣活蹦亂跳地過生活,所以多數人認為盲腸沒有功能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推測,甚至會認為盲腸也許就像是男生的乳頭,沒有任何實用功能,是生物演化過程留下的『古蹟』。」
A寶繼續提問:「既然沒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那麼事先割掉不是很合理嗎?就像你幫病人拔智齒一樣。」 (相關報導: 為何逛全聯、寶雅會突然想大便?一票人爆共鳴,醫曝原因:就像吃完早餐想如廁 | 更多文章 )
我哈哈大笑:「長歪的智齒的確是時代變遷中逐漸產生的新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先回到盲腸,有研究統計,盲腸炎在整個人類族群的發病率是十六分之一,也就是每十六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的盲腸可能會發炎,若急性盲腸炎沒有獲得治療,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死亡。妳們想想看,在人類演化史上,三十二分之一的死亡率算是相當高的,妳們學過演化,了解自然淘汰的力量,有致命傾向或使個體衰弱的遺傳特徵,很難在基因庫中保存遺留下來,換句話說,假如盲腸這麼危險又沒有用,演化應該不會浪費這麼多資源在它身上,它應該早就從人體中消失了。所以有學者說,盲腸不是退化的遺跡,而是相當發達且精密的構造,只是至今還沒有很多研究來證明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