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解讀郭台銘參選:首富盲點、泛藍分化、以及台灣政壇的「八年魔咒」

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14日公布副總統擬參選人選賴佩霞。(柯承惠攝)

台灣鴻海創辦人郭台銘8月底宣佈以獨立身份參選明年初的總統大選,9月中旬委任藝人賴佩霞為其競選搭檔,每個舉動都有十足話題性。然而,數周來各項民調都顯示其支持度一直敬陪末座,落後其他三名參選人。

分析指,這反映出這位台灣富商對政治和自我認知的「盲點」。一方面,他參選將會讓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躺贏」,變相助該黨打破台灣民主政治的「八年魔咒」,為兩岸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他入局意味著與國民黨恩怨進入第二季,再度分化泛藍陣營,包括郭台銘自己的支持者。

「假如賴清德勝選,民進黨一黨獨大,會帶領全國朝『台灣主體性』前進,」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說。

「不會立刻獨立,但是台灣獨立更有機會成為社會唯一共識,這就如同國民黨當年一黨獨大,全台灣的意識形態都朝大中華一統的方向前進。」

首富的盲點

郭台銘1974年創辦鴻海公司,1985年成立富士康(Foxconn)後赴大陸設廠,逐漸建立其代工王國。他過去20年六度成為《富比士》台灣首富,財產據報超過2000億台幣(31億美元)。

73歲的郭台銘2016年萌生總統夢,據報當時是受川普競選美國總統的啟發,這讓他有「台灣版川普」之稱。他在2019年初試牛刀,卻遭滑鉄盧。

相比之下,他在台灣沒有川普在美國那樣的廣泛支持,卻有著與這位美國前總統同樣的缺點——過度自信,脫離現實。

「這是富豪的通病,以為自己擅長做生意,就也擅長其他領域的事情,」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對BBC中文說。

郭台銘這次打著「整合藍白」的旗號參選,但沒有清晰的路線圖,至今在野陣營的另外兩名參選人侯友宜和柯文哲都對郭表現冷淡。

他日前高調宣佈與毫無從政經驗的藝人賴佩霞搭檔參選,當天卻曝出賴擁有美國籍,違反《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若她無法如期放棄美籍將趕不及在11月中旬登記為候選人。

莊嘉穎指出,事件暴露了郭台銘對政治和法律條文生疏,其團隊的專業水平備受質疑。「商人很強調主動,要有彈性和魄力,甚至偏向先斬後奏,但這未必在政治界得到容忍。他以生意人的角度去理解政治,低估了政治領域的複雜性,不小心就踩到地雷。」

事實上,郭台銘涉入政圈後屢屢失敗。2019年他以國民黨員身分參與黨內的總統提名初選,敗北後退黨,最終沒有如外界預料般以獨立身份參選。

「上一次他剛進入政治,很快失敗,就離開了,這次要更努力一點,不然就更丟臉,」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黃奎博說。

「主要是他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所以要先成為參選人,才能跟柯文哲和侯友宜有平等的地位,才有發言權。就好像買彩票,你要先買才能進到遊戲裏,反正選總統的一點點錢對他沒什麼。」

但錢不一定能買到支持,根據不同機構公布的民調結果,民進黨賴清德目前以三成以上的支持率居首,民眾黨的柯文哲和國民黨的侯友宜各有近兩成,郭台銘墊底,支持率徘徊在10%左右。外界幾乎一致認為他沒有機會。 (相關報導: 批初選對手對台灣立場錯誤 共和黨參議員史考特:將給拜登政府未提供的武器 更多文章

他在參選過程中大打經濟牌,稱「企業家治國的時代來臨了」,保證以自己的財經知識和經營能力,可讓台灣從明年起會計年度的經濟增長率翻倍,並會透過發展經濟和科技使台灣在20年內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人均GDP最高的"亞洲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