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行總裁楊金龍在一場公開演講中,對新興市場的債務風險提出示警,事實上,這是美國再次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引發,而且回頭看歷史,可以發現類似案例就算尚未到「罄竹難書」的地步,也是案例多到一卡車;各國無能對美施壓,只能自求多福,台灣縱然直接關聯低也難避衝擊。
美國從去年下半年起通膨再起,今年進一步惡化;聯準會對通膨的預測錯誤在前,未能先升息以壓制通膨,後面就只能用急行軍式的快速升息,今年以來持續升息,累積已升息9碼。美國升息會讓資金回流美國、帶動美元走強,在上月的全球央行年會中,聯準會主席鮑威爾釋出鷹派訊息,顯示升息腳步將持續到通膨緩和後,美元匯率更強到近20年的高點。
雖然美國的升降息、美元強弱,有其一套運作邏輯,而且差不多百分之百都是依據美國經濟與政治需要來運作。但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育、美元是國際金融市場、匯兌交換、貿易結算、債務計算….等的基礎,也因此美國的升降息、美元的升貶,必然攪動全球,而這次的快速升息與美元強勢,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無異災難一場。
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與財政體質都虛弱,原本出口不夠強、經常帳多為赤字,對外舉債以美元計價,過去美元弱勢時,會有外資流入支撐股匯市,但在美國加速升息、美元強勢後情況反轉,外資流出、資金逃逸往往讓股匯市都受挫,國際收支惡化。
而因本國貨幣兌美元貶值幅度增加,導致其以美元計價的外債膨脹,加重債務負擔,升息讓利息上揚,又再進一步加重負擔,這樣又會再刺激資金逃出避險,讓匯率與債務都更惡化;在這個過程中,央行時常會「直覺」性的要捍衛本國貨幣,結果把已不多的外匯存底虛耗在無謂的護盤、支撐本國貨幣上,外匯存底因所減少,讓市場更驚恐,如果形成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把整個國家拖垮。
現在的情況一些是如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上半年新興與開發中國家外匯存底已經大幅縮水3,790億美元,如果扣除中國及中東產油國龐大的外匯存底,新興市場外匯減少規模正創下2008年最高紀錄,而且危機四伏的國家不少,已耗盡美元儲備、國家破產的斯里蘭卡固然是最為人所知的案例,但同為南亞國家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也都已出現危機。
另外如埃及、土耳其、奈及利亞等大國都已出現外匯危機,連屬歐盟成員國的捷克、匈牙利等國,都因俄烏戰爭、能源價格暴漲而讓外匯存底減少1-2成左右。連亞洲都因日圓持續貶值到144日圓、接近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水準,而引起港媒發出「令人擔憂(亞洲金融)風暴會否重臨」的警語。
稍微回顧過去就知道,美國的貨幣政策「換檔」、反轉時,都會為其它國家帶來大小不等的影響─輕微一點的就是股匯市衝擊、嚴重的就是國際金融風暴。這次聯準會為了壓制通膨的急行軍式升息,讓人聯想到40年前(1980年代)美國面臨兩位數通膨,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把利率拉高到近20%,最後擊敗通膨,但外溢衝擊是造成眾多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危機,包括阿根廷、墨西哥、祕魯、牙買加、土耳其…..,估計當時先後有27個國家爆發金融風暴或身陷債務危機。
到90年代後,聯準會「預防性升息」防通膨,同樣帶來衝擊:墨西哥在1994年底倒下,貨幣3天內大貶4成,外界稱為「龍舌蘭危機」;3年後的1997年就是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與韓國都倒在危機中,再來是俄羅斯盧布危機。更近一點的是2014年,美國從金融海嘯後的QE(量化寬鬆)開始要轉向升息與緊縮時,新興市場國家也面對一次金融震盪,這次對新興市場國家的震盪,只是再添一筆紀錄罷了。
不過,市場憂心類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再起的機會則不大,因為當年倒下去的亞洲國家,體質都較過去好,經常帳有盈餘、外匯存底充足、經濟管控較當年好,但會有另外一批體質差的開發中國家可能倒下去,其中包括那些南亞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同時面對匯率貶值、利率上揚、債務增加、及能源危機等多重夾擊;或許最後有「另外一型」的亞洲金融風暴可能發生,但對其它國家的牽連與影響應不比當年。 (相關報導: 新興經濟體「債務違約潮」來襲!燃料、糧食價格雙雙飆漲,IMF、中國恐怕幫不上忙 | 更多文章 )
對台灣而言,雖然與那些高風險國家的經貿往來低,不會受到太多直接衝擊,但該注意的是其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一旦新興市場出現連鎖性的危機,衝擊到全球金融市場,最後還是會影響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