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達觀點:多事之秋! 地緣政治下的金融風險劇本

兩岸關係的緊張或和緩,主要是取決於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心態。(作者提供,取自Getty Creative)

兩岸關係的緊張或和緩,主要是取決於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心態。中國越急著挑戰美國,兩岸關係就越緊張。由於取決於太多非台灣可決定的因素,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強自身的韌性,特別是處於地緣政治最前線的金融業。

現在對於戰爭的概念,早已超過純軍事的對抗,而進入「總體戰」的時代。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攻擊,除了傳統的軍事行動外,也可以透過外交、情報與經濟金融等手段來達成。特別是當代金融高度發展之後,其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因此,把金融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Finance),藉由發動金融戰(Financial Warfare)遂行其政治目的,是當前各國所高度關注的議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經常從聯準會或華爾街延攬許多金融專業背景的人,來規劃如何釜底抽薪、斬斷恐怖組織的銀根,或是設計各種金融制裁措施來迫使對方順從。例如國安會就從紐約聯準分會延攬Daleep Singh來負責國際經濟事務。財政部就找貝萊德公司的高階主管Wally Adeyemo當次長,負責處理制裁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幾個小時後,加拿大的財政部長Chrystia Freeland(烏克蘭裔)便草擬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措施,並獲得G7的支持。

金融戰成本低且有效

與傳統戰不同的是,金融戰可遠距離攻擊,或是在「第五度空間」進行攻擊,除了免承擔傳統攻擊的人員死傷外,還因其有較大的灰色地帶,可達成對方的損失,本身又可免戰爭之責。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歐洲央行(ECB)在2022年2月10日提出警告,由於地緣政治的緊張升高,歐元區的金融業遭受網路攻擊的風險大增,各金融機構應提高警戒。提醒他們全球緊張關係可能再升高,並將觸發更多網路攻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同時,金融業所遭到的網路攻擊更加頻繁,危害不斷升高。除了兩國的銀行都遭受到密集的分散式阻斷攻擊(DDoS)外,全球各地也都有災情,例如紐澳銀行,日本的加密貨幣交換所Liquid,德國幫銀行服務的資訊公司Fiducia & GAD,以及全球轉帳的SWIFT。這樣的網路攻擊,據了解是為了反擊將俄羅斯剔除在SWIFT之外所做的報復行為。

此外,由於金融與民眾的生活與財產息息相關,因此攻擊對手的金融部門的資訊系統讓其服務中斷,或是攻擊其股匯市造成巨幅波動,或是利用虛假訊息造成其銀行的擠兌,都將造成對手的社會動盪,影響其民心士氣,進而削減其總體戰力。也就是說,金融戰是為軍事行動鋪路最廉價與最有效的手段。 (相關報導: 風評:美國經濟一騎絕塵,韌性還是威而鋼? 更多文章

金融業成為政治性網攻新目標

「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一份報告指出,從2007年到2019年間對金融業造成較大損失的網路攻擊有94件,其中,有23件的網路攻擊相信是由官方支持的駭客所為。被點名的國家包括伊朗、俄羅斯、中國與北韓。2022年10月英國英格蘭銀行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網路攻擊金融業增加的原因,除了政治目的外,另外由於許多金融業高度仰賴雲端服務,並藉由行動網路提供消費者金融服務,也增加被攻擊的風險。瑞典央行的報告也指出,由於金融系統需要雲端服務與能源供應的支持,這些都成為網路攻擊金融業的切入點。也就是說,近來由於金融業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再加上疫情隔離等措施,促使銀行普遍提供線上服務管道,但也增加被網路攻擊的機會。而常用於網路攻擊的項目包括勒索病毒、分散式阻斷攻擊與釣魚病毒等等。